学校位置在城外,占一处好风水。
面朝一条河,背靠一座山,邻着个小小村寨。
寨子前身为明的遗民万寿祺的别墅。
万寿祺,字介若,号年少。明崇祯三年举人。出身书香门第,幼学严明。是位善诗文、书画、篆刻,旁及琴、棋、剑、曲、刺绣,并通晓禅理的通才。著《墨表》,为后人记藏墨之书之源。述《印说》,倡导学养论。对后世文人篆刻产生巨大影响。
父万崇德,历任浙江临海,云南,山东等地官职。捐钱建奎山塔,由张瑞图题牌,为彭城旧八景之一。
1645年,清兵南下,42岁的万寿祺散尽家财,投笔从戎,参加沈犹虎、陈子龙领导的义军。义军失败。万寿祺被捕入狱,临刑前,清军头领因慕万寿祺之才情,将其放过,并上书清廷让他主持弘文院工作。万寿祺坚决不受。后又派使出任吴江县令。也被拒绝。囚禁数月,得友人营救逃狱。为避辑害,隐居淮安浦西,营建一处“隰西草堂”。
在清初,由于万寿祺人格力量的影响,' 隰西草堂' 成为遗民聚居地。方以智、归庄、顾炎武等皆过浦西,互以书画、篆刻相赠,几成莫逆。
公元 1649年,万寿祺回故地,约旧友李向阳等畅游云龙山,绘黄茅冈等山水画作。
公元1652年,万寿祺病逝于“隰西草堂”,归葬故土凤凰山右。有《隰西草堂》诗集三卷,文集三卷。
清初周亮工《印人传》称其“ 自作玉石章,皆俯视文、何,惟自衿不为人作,故今罕 睹其迹”。
日月交替,物事代谢,风痕雨点黄昏后,站在那个肖似琵琶的山顶高处,看脚下村寨人烟,望远处暮霭茵明,不由人油然而生历史沧桑的悲凉感。
现今一般子弟不知这寨名因何而来久矣,更无论其人其事。
山,高不过十余丈,有水从西边绕山脚而去。山上树木葱蒙。
正是好时节,几个小孩子在水边踹水玩。从浅水中挑选鹅卵石和蚌壳砌堤坝堵水,捉小鱼小虾。放在岸边上挖的小水坑里。
浅水底的沙子灼灼闪着细碎的光。
船横在浅水滩上,一只飞来的鸟在上面停留一下,便飞走了。
渡船板面宽宽的,船头竖着块原色木牌,上面刻着用红漆描了的字:开船时间,天明到天黑。
守渡船的是个小孤老头。精神上并不见‘民无告’的那种情行。吃得一杆烟,喝得一口酒,睡得一个觉,衣服常干净齐崭。人不负上天予他的吃饭的德行,每日无论晴雨,守在船头,看日升日落。看鸟往还,尽把两岸来去的人渡过。日子过得简单又安定。
渡头岸上有口小房子,这个天生的摆渡人,在这住下。在小房子后值了几株桃和一株梅,房前两侧窗下用篱笆围了两个小菜园,种有葱,辣椒,小白菜等,篱架上爬着丝瓜,豆角和茑萝。园中还各种一树单瓣红月季。
这种单瓣月季,花小而密且香气浓郁。三月开花,往复开至十月,才意兴阑姗把花期收起。因此一来,这渡头常有多半年光景香气浮动。
房前空阔处,横空搭好大一架何首乌藤,藤下置几方青石条凳。常为不急于赶路的过渡人坐下,歇歇脚,吸吸烟,拉拉呱,天上地下,城里乡下,三国水浒,油盐酱醋,流言掌故,许多的话便由此说开来。
自藤架下去十几阶,便到了渡船停泊处。
有人在对河招手喊船。
蹲在船头吸旱烟看小孩子玩戏的小老头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磕两下烟灰,站起身,把钉在沙子里的竹篙抽出,往水边石上一磕,弯腰曲腿,身子后倾,用力一撑,船离了浅水滩,抽篙换篙,船缓缓撑行过河。
过渡的是一家人。父亲,母亲,大小两个女孩,大小两个男孩。他们随身带有几只箱子。
最小的那个女孩子,一上船,就脱了鞋坐船边,用小脚板打水玩,只知欢喜,不知其他。
女孩七岁,有瘦的身形,黄蓬茸的小头发,小长脸。
他们从外地来,不是本地人。
那个父亲在济南铁路局下属的徐州工程段工作。干着出大力,流大汗的铺轨架桥的活。
为团聚,这铁打的汉子每月从养家的二十七块钱的工资里省积下点滴,请了同事的场。那同事拍胸脯保证可以使那山东老乡的妻小迁来。
那人的大舅哥正是城外那个小村子的村长。那是个连还没出生的孙子辈都安排好出路的人物。一直做村长,做了三十年,直到死。他是好酒好菜下肚后,活活撑死的。是个饱死鬼。教人羡慕。他们全家都教人羡慕。
村长的那个烂掉了睫毛且终年从烂红眼圈里冒一行水的终日阴沉,背对太阳晒的独眼爹,就是在大太阳底下,暖暖的冬日下,晒死的。
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有这种教人没法不羡慕的人和他们的种群。生生不息,盘根错节,巧取豪夺地开枝散叶。
他们从故乡过山,过路,过桥,再过渡,到这异乡,从此住下。从此成为外来户。
从此在这块地方上,他们成为永远的外乡人。在本地人眼里,他们永远是外来户,不论他们在此生活多久,他们是,永远是,一直是外来户。
他们初初来时,没有自己的房子。租住这村中的一个空弃的仓库。他们穷,有一览无余的贫穷。
那个母亲没工作,没土地。却有四个挨阶长的孩子,都要上学。
这个村子种得大片大片菜。是当年很有名的产菜区。四时供给城里各种好菜。村中人家以当时年代计,算是富的了。
母亲每每去顶着人家的轻视,在满地被丢弃的老白菜帮,拔秧的黄瓜,番茄,豆角中寻找幸运。
母亲很善于把那些弃菜烂瓜制成各种不同味道的腌菜。也善于把山枣树上的豆虫,枯树干里天牛的幼虫,马蜂窝里的卵虫,制成各种好吃解馋的荤菜。
母亲也善于挑选母小鸡。
她从满箩满筐毛 茸茸,叫叽叽的团团小鸡仔中挑那眼光毛亮的,一个个放在地上走,走直线的是公鸡,反之是母鸡。
她买了十八只母小鸡,两只公小鸡。母亲很小心,很温柔地看护,喂养这些鸡们,把它们当宝贝。天赐福,小鸡们无一伤病。
等那公小鸡扇着扎了两根硬毛的翅,半裸着后背,引直脖颈学唱‘勾勾喽’时,母亲就微笑,说:“快了,鸡鸣四两,鸡快长大了。”她满眼希望。这些鸡们因母亲照料得法,长得十分光鲜,健壮。那两只公鸡已经学会每日不厌倦地调戏,轻薄那些母鸡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