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喜欢被代表,尤其是被B站资本如此商业化的代表。
朋友圈的年轻人平静如死水,从来不上B站的中老年人倒是在自嗨。
带着老一代的期许和百大UP主的励志故事,演绎一段鸡汤,谄媚地送上虚伪的祝福,旨在展示自己身为“前浪”的豁达胸襟。
前辈赞扬着B站编织的“后浪”,年轻人却深知视频里的“后浪”并不指自己。
...
年轻人知道自己没那么牛逼。
《后浪》里面的年轻人容貌俊俏,鲜衣怒马,才貌双全,要么风趣幽默,要么说话好听,年纪轻轻就成了网红达人。
别说老一辈羡慕,我们年轻人也羡慕。
所以达不到这个标准的人应该怎么过活呢?也去做这样一个人?去化妆打扮,去学习才艺,去国服拼命上分,去玩摄影,去拍vlog,去跳伞摄影,去周游世界?
嗯,他们确实在童年过上了不惑之年的生活,真实的享受生活。
可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并非如此。
一个月要么两三千,要么五六千的工资,每天10+小时以上的工作,加班夜班,身心俱疲。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迷茫就会犹豫,需要考虑未来的车子,房子,甚至的下个月房租,以及如何留住身边心爱的人。
或许这就是在中国平行宇宙里存在两类年轻人。
...
表面上选择更多了,实际上年轻人知道自己别无选择。
1、自由?
我并不觉得现在的经济条件要比三十年前宽松。
如果对比再往前推一年的那个夏天,你会觉得现在的房价,教育可以秒杀一切年轻人的幻想。
真的是年轻人无意言政、宁愿将精力消解在“娱乐至死”中吗?
算了,换个方向。
2、生活态度?
年轻人没有悲伤的权利,更没有选择悲伤的权利。
即便是生活的重压,我们也不敢在父母面前倾诉:你不能说负能量的话,不被允许“丧”,不被允许“佛系”,如果你这么做,那你这个年轻人就是不够热爱生活。
在当下的三观中,虚假的年轻人:冲动、迷茫、愤怒、消解和怀疑一切权威。真正的年轻人:乐观积极、从不抱怨、为消费主义和群体认同掏空钱包、为房子和996不懈奋斗。
这样真正的年轻人,我宁愿称之为韭菜。
算了,再换个方向。
3、兴趣个性?
被资本人造景观支配的年轻人,无路可逃。
时代虽然进步了,但资本主导消费主义,奴役年轻人的手段也进步了,变得高明且隐蔽。
这些“景观”本体及载体,从以前电影,电视转变成手机,APP和电脑,他们无孔不入,所有人都难以逃脱:
看到电视剧中的求婚剧情,就认定求婚时有求婚钻戒才有仪式感;
看到电影里男女主的情人节,就认定这一天必须要送女友一大捧玫瑰花才算是爱对方;
看到抖音里爆火的“社会人”,就认定必须买一只小猪佩奇手表,才能来彰显自我个性和时尚潮流;
资本变得投其所好,变着法儿赢得你的好感,让年轻人误以为自己拥抱了“个性”,拥有了选择自我的权利。
...
年轻人是知道《后浪》这玩意不是拍给自己看的。
这时代诚然是个好时代,但不能被一句“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掩盖。
视频里的出国旅游,滑雪,上海陆家嘴航拍,cos表演,汉服,各种炫酷的电竞运动,不是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能承受的起的。
身处广阔乡野、城镇、农村的孩子,哪里享受过这些?
这是个好时代,这也是个割裂的时代。
在这个营销视频中,“后浪”传达的标准是:去英国法国日本拍VLOG/B站拥有十万以上粉丝/能租私人飞机玩跳伞/拥有数套正版JK或汉服/在国际电竞比赛拿下大奖。
资本为了赢得主流主旋律的认可,不遗余力的营造“真实且优秀的年轻人”。但却刻意忽略了当下普通年轻人的真实现状。
在媒体的报道中:
他/她们是一群每天睡醒就只知道忙碌工作、休息日就宅在家里点外卖的loser;
他/她们是一群不会赚钱智商不高情商也一般的庸人;
他/她们是一群来自普通家庭、对未来迷茫、在大城市屡屡碰壁的落魄青年;
他/她们是一群为了守住心爱之人、每天拼命挣钱、焦虑房子车子首付的穷逼;
他们是当代年轻人中的大多数,画面声音却被资本淹没阉割,只因为他们不是合格的“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