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难的是静等,为人师者,亦是如此!教学时,总想把自己知道的通通告知孩子,然后希望在某一个瞬间就已是一颗参天大树。由此,对他们的期待就更多:总希望他们都是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总希望他们能理解老师的苦口婆心;总希望他们能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总希望他们能在课堂上高举小手,对答如流……
太多的期待反而是太多的失望,现实是:你说的,他似懂非懂,甚至是一窍不通;你苦口婆心的交代与劝诫,他常左耳进,右耳出,错一个都没少犯;你在课堂上抛出的问题,时常沉入大海,激不起半点水花……
于是,说好的要微笑,变成了苦笑;说好的要温柔,变成了咆哮;说好的要爱的教育,变成了严厉的训斥……所有的所有,缘于我们期待得太多,想得到的太多!缘于我们太急于求成了!如若我们都有一颗“面朝阳光,静等花开”的心,是不是会少些许的失落与不安呢?
正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了26次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后,有人问他如此重复教学,是否会厌倦,是否会麻木,他的回答却是:“我对每一堂课都没有期待。”看似悲观,实则在于他的胸怀深似海,面对全国各地生源、层次、素质各异的学生,他清楚地知道无法预知学生,但他可以预知自己,常教常新应该是他26次看似重复课最好的写照。他说:
“没有一个班是相同的。更关键的是,没有一个班的基础和状态是你能掌控的。有所期待,只能意味着有所担忧,有所恐惧。执教者的担忧和恐惧,会像雾霾一样笼罩整个课堂,请问,这是你期待的课堂吗?”
我想,恰是这样放空的心态,让他有了一次次意外的惊喜与收获。而他能做到如此放空的心态,源于他对文本的把握了如指掌,源于他不固步自封,源于他内心的坦然与笃定。
他总能平和地看待教学的每场意外,“不要紧,该发生的一定要发生,无论你期待与否。当可能一旦成为事实,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无条件地接受它,放弃比较,放弃取舍。然后——没有然后,安住在事实发生的每一个当下。”无条件地接受,恰恰是他对学生的无限包容与爱。“安住在事实发生的每一个当下”,这其实就是对教师教学机智最大的考验,大有“既来之,则安之”的豁达,更有大智若愚的心怀。如此智慧,如此接地气,如此包容孩子的老师,怎能不受欢迎呢?
面对课堂上出乎自己预想的意外,他说: “不要紧,事实一定会按照事实本身的逻辑自然而然地呈现,你既不能掌控,也无法预期。你唯一要做的,就是静等花开,如实观照。”正因为他有一颗“静等花开,如实观照”的心,使得他能如此坦然面对超乎教学设想的意外,使得他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享受在这些意外的惊喜中。如若我们真能如此淡定,那么我们的课堂会少了多少的抱怨与责备呢?
他说:“放弃一切,慢慢走,欣赏啊!”其实是要我们少一些功利心态,还原本真,承认事实,然后以一颗坦然的心面对这群天真的孩子。也许,当他再犯错时,我们也能做到“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也许,当面对教学的各种意外,我们不再手足无措,而是能“安住在每一个事实的当下”,还原最真的教学课堂。也许,当我们把心态归在如何解读文本,而不是对付熊孩子上,做到“常态课以上公开课的态度钻研,公开课上成常态课的样子”,我想,“静等花开,花香自来”!
诚如法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克.格鲁在其《行走,一堂哲学课》一书中所说的:
“当我们放弃一切时,恰巧是获得一切的开始;当我们无欲无求之际,恰巧得到的却很多。”
让我们从今天起,努力做一个“面朝阳光,静等花开”的老师,努力做一个温暖的老师,坦然面对每一场意外!你要相信——心若向阳,温暖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