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 1610
苏氏的劳动即智力生活,实现劳动和思考的相互融合。在润泽的教育生活中为生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今天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收获就是周日晚上共读《给教师的建议》第28条,对苏式的劳动教育意义终于清晰了。因为新父母晨诵最近一段时间的主题就是劳动教育,我的理解总是朦朦胧胧。共读结束忍不住朗读了一遍,又回听了韩老师梳理的部分,收获何止一点点。
一、韩老师的文本梳理精彩绝伦
魏老师这样评价:“有具体实践作为支撑,难怪如此透彻。”主持人王老师说:“这就是魏老师说的有创造性的解读。”韩老师自己的评价是:“上一次梳理时,认为解读是魏老师的事情,梳理者不能“越界”,所以只是概括了一下文本。本次放开胆,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即与文本的对话,其实还是有所收敛的。记住了梳理的关键,一是找到大概念,二是把文章放在作者的整体认知框架中,这是在共读时额外的收获。”
韩老师梳理的框架和步骤如下:
(一)首先区分两个劳动的不同含义。
义务教育的劳动是体力劳动和德语教育,苏氏的劳动围绕智力生活的。智力生活包括阅读和劳动。提醒读者不要误解题目
(二)文本梳理
1.核心理念+举例。从心灵手巧引入“手巧心灵”,也就是本条的核心:人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并举例说明苏氏劳动的含义。农民一辈子劳作并不一定产生智慧,不爱学习的学生热爱劳动也不能产生智慧。
2.引用苏氏话+理解。如苏氏在文中提到自己发现爱动手的儿童的特征,说明苏氏具有科研意识,令人敬佩。
3.苏氏劳动的特征:引用原文+概括+提炼关键词(手脑并用)
4.苏氏四种劳动的方式。梳理方式:1.借助标题梳理,再说明表述方式的特点,如一是运用动词,说明重视劳动体验。二是强调劳动的要求等。2.梳理中关联其它条目,引用文本+特征。3.不同点解读,如第一种:概括到具体到抽象等。相同的特征解读:劳动与思考的融合。
5.回到主题:在劳动中爱上探索,发展智慧。劳动和阅读都是手段,都是丰富的智力生活。
6..联系现代和自己的教育。如小桥音乐会,童话剧等是超越苏氏劳动的意义,但关于实验室、机器组装我们还有差距。
二、重点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劳动可以帮助孩子整理思维?
1.思维可视化。劳动的优势是会给孩子提供反馈,能得到验证,是结果式导向。如安装不好机器无法运转,你就会被迫思考,也就是闭环思维。如语文学习是输出导向。就是思维可视化,可见的学习。
2.劳动的智力含量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对学困生作用很大。因为靠语言学习太抽象,劳动相当于换一种方式理解,劳动成为语言理解的背景。孩子的理解方式不同。有的善于动脑不动手,适合应试。还有一种是陶行知的做中学,应试对这类孩子不友好。学困生的教育。可以鼓励进社团,给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不要一味补课。如体育特长生应避免两点:一是不重视文化课,二是完全不学。因为文化课的价值是培养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文化课的要求标准是达到基本的升学的标准,这才是务实的做法。
3.表现型任务。如朗读是表现型任务,能充分表现孩子的基础能力,是一种训练方式。否则无法知道读了吗?拼音、生字都会了吗?
三、苏氏劳动对现实教育的思考延伸
1. 德育为先,智育是核心。学校教育的主要的职责是智育,但是德育应放在首位。
2.为生命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没有理应失败的学生。孩子学校学习失败是体制造成的,是课程设置造成的。因为靠语言学习太抽象,教师不够专业,教学方法不科学。一半孩子上不了高中,一本凤麟毛角,大部分孩子12年学习生涯是陪跑吗?因此,我们更应思考如何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给孩子生命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3.家庭是找到最适合孩子的那条路的关键。如学生物没必要等到初中,教孩子种植就可以学习。现在的学生对生物生疏,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物理化学也一样。
双减后业余时间干什么,发现孩子的天赋就可以做。跟着视频学,家长自己研究,科学老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六到十八岁对着书本,不动手实践确实单一。
作为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和成才观。作为学校,我们应该追求一种不留痕迹的润泽的生活,为孩子找到他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