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帖这条路上,我走了很多年,各种书体都有练过,当然也有一点自己的心得与经验。
这经验是可借鉴的经典案例,还是应当警惕的反面教材,那就用下面的几张字,来供大家判断吧。
学习是一种修炼,修炼这种事,当然要先摆正自己的态度,我就不给大家灌鸡汤了,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观,想学的不需要,不想学的没有用。如果觉得我的字临的太次,大可翻过这一页,倘若觉得还过得去,我在下文中还会给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其他作品。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的临帖心得。
先谈一个初学者学帖时(对于想写好字又死活不愿学帖的人,我没有什么话好说的)常出现的错误——提笔就写。
这里的提笔就写,不是指说干就干雷厉风行,是说拿到帖子,却不读帖,上手就来,结果无论摹临描,怎都不像,然后接着往后写,全然是机械地“抄”帖而并非学帖。一段时间后,不见进步,便宣称“字帖无用”矣。
那么,这就“理所当然”地聊到了到底应该怎么学帖了。
在学帖中,“读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不止是把字帖内容读一遍,搞明白自己学的写的是什么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观察帖中的字,大到行气章法墨法,小到单字的结构笔画,都需要观察,研究,学习。
也正因此,学帖最好是按照原帖大小来临习,不宜随便放大或缩小。我也曾听人说,临习字帖时,还需了解原文内容所表达思想情感,书者创作背景,了解书者创作时的心情,以模仿着原书者创作时的心情去临写,才能表达出原书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起初我觉得很有道理,后来想得多了,又觉得也不尽然。
比如现在很多的主流字帖,都是名家抄录的前人的文学作品,尤其宋代以后的书家,爱干这事儿。
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好帖,连作者是谁,这么多年来都还没弄清楚,这样的情况下,上文所言又如何做得到呢?能像前文所说那样去临习的,怕是也只有兰亭、祭侄、寒食等一类的帖,或是手札了,而且,那也该是能精准背临后,又要意临时,才要考虑的了。
“执笔之法,实指空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临习一个字的时候,先观察其字型姿态等特征,甚至于每一笔,从哪里起笔,起笔动作是如何,笔画往哪个方向走,到哪里结束,中间的提按转折等等动作又如何,到下一笔的时候,又与前面既定的笔画比较位置、角度、大小关系……观察好了,成竹在胸,再下笔,事半功倍。自己去比较,去理解,主动去找下一笔,这种状态,跟机械抄帖,又哪里会在同一个层次呢?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想继续听我唠叨下去,就赶紧关注我吧,不然我没有动力写下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