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
导读:杨振宁是人生大赢家,他的学习经历也一定值得很多家庭借鉴。作为普通家庭的父母们来说,能从中汲取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将是百利而无一害!
杨振宁学贯中西,是中国与美国科学院双料院士,曾摘得学术届最高皇冠——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我们相信,无论一个人如何成功或失败,都和其童年乃至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将杨振宁先生学习阶段的生活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而这些分析结果对我们现在的纷争不断的教育理念是一次小小的冲击,我们会发现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原来这样做才是正确的。
1、 尽量早教孩子认字才是对的!
杨振宁4岁时,母亲就开始教认字,5岁时的杨振宁就学会了3千多个汉字。
三千多汉字啊!常用汉字总共才3500多个,人家在5岁时都认识完了。
现在对孩子教育时有这个说法:不要给孩子过多压力,甚至不提倡在幼儿园阶段学习汉语拼音!
科学大家的例子在这里放着,所以,这种“压力说”的教育理论可以做古了。
你不学,有人学,谁学谁受益!
作为父母来说,如果有这个条件和基础,尽早教孩子拼音、汉字是没错的!
2、 多读课外书,在选择课外书时,“兴趣”比“懂”更重要。
据杨振宁自己说,经常去图书馆看书。
初二就开始看《神秘的宇宙》这样物理、相对论、量子力学深奥知识的书籍。“虽然不懂其中内容,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与我后来学习物理有密切关系”。
其实很多父母现在都知道鼓励孩子“多看课外书”,但对书的选择和看书的方法上有一些小问题。
比如,父母为了监督孩子看书的效果,往往会问“懂不懂啊?”,或者用提问等方法来考试孩子。
殊不知,这种方式会降低孩子看课外书的兴趣,将课外书变成和作业一样的负担。
看课外书就是要放松,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产生兴趣,进而消化吸收,变成自身知识的一部分。
父母应该顺应孩子兴趣,而不是让孩子看父母喜欢看的书,你只要为孩子掏钱买书就是了,兴趣是孩子自己的事。
3、 一定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杨振宁当初考大学时报考的是化学,但他读了物理书后发现自己非常喜欢物理,于是毫不犹豫地该学物理专业。
如果不是这个举动,估计就没有今天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了,诺贝尔奖更是无缘。
这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父母要善于发掘、发现孩子的潜质、特长、兴趣所在,并鼓励孩子沿着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一生。
而不是人云亦云,哪个专业热门报考哪个专业。这样只会毁了孩子。
4、“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准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最后,我送大家一个关于杨振宁的“彩蛋”。
据说,杨振宁小学时期曾因考试偷看被罚。这个考试作弊行为能被记录下来,就说明不是一般的作弊。
这也使我们看到了杨振宁的可爱之处。
我们概念中的“好学生”好象非得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当然,这种理想是好的,但是,将这么完美的标准放在年龄很小的孩子身上,的确也很难全部做到。
父母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并不是说“德智体美劳”中的一项不达标,就不是“好学生”。
“德智体美劳”只能作为一个目标,而不能当成一个必须做到的标准。
首先能让孩子在某一方面做的优秀,其他方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成熟而不断完善的。
比如,并不影响他逐步成长为一为科学巨匠!
杨振宁是人生大赢家,他的学习经历也一定值得很多家庭借鉴。
作为普通家庭的父母们来说,能从中汲取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将是百利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