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不少“消费升级”,“消费降级”,“精致生活”等各种与消费有关的词汇,一时之间,消费成了热门的话题。为了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消费,享受生活而不被其所束缚,咱们就来聊聊理性消费这个事。
首先,消费的观念,价值判断。
每个人的消费观念存在差异,有的很接近而有的天差地别,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
比如:花1w买一个名牌包包,或者花1w出去旅游一趟,你觉得哪个更值得?
有的人喜欢包包,特别是大牌的,即使省吃俭用几个月也心甘情愿;而有的人就觉得出去玩一趟既愉悦身心,又增长见识,花得挺值得;而还有一大部分人觉得前两类人很傻,还不如把这笔钱拿去买更实用的东西,或者干脆买理财做投资。
这三类人的行为都没有对错,只不过他们对1w现金的价值衡量不同,所以做出了不同的消费选择。
理性的消费,关键是需要形成一种相对合理的价值观,只要不大幅度偏离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对了。
其次,消费的对象,差别对待。
消费品有很多,衣食住行,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无从入手。
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把它分为两类:耐用品与消耗品。耐用品质量有保障,价值稳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消耗品满足基本需求,贬值快更新快,无法长期持有。
很多日常用品都是消耗品,只要在合理范围内,够用就行,不需要为了品牌的附加值而支付额外的费用。
比如:汽车,你觉得它是耐用品还是消耗品?当然,那些顶级豪车或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车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
只要观察一下同款车型的新车价格和二手车价格,我们就知道它是典型的消耗品。与此同时,它还不是必需品,除非你的通勤交通非常不方便或是距离很远,家庭成员日常出入频繁,那么它的重要性相对就提升了。
你如何来选择汽车呢?
如果日常生活没有开车的必要,不建议购买,绿色出行更环保;如果你有明显的代步需求,可以购买,以安全性与实用性为考虑的重要因素,性价比高的车更合理;如果你是出于场合的需要,那就由场合与可支配的钱来决定。
不同类型的东西,基于不同的消费需求做出相应的选择,这也是比较合理的方式。
再次,消费的前提,量入为出。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贷,信用分期,让很多人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背负了高额的贷款,表面看上去很光鲜亮丽,但是每到还款日就为钱发愁。
量入为出,意思很简单,收入决定支出。每月如果收入6k,那么最好将消费额控制在50%以内,剩下的钱可以放在任何可以获得收益的渠道。如果确实有必需的开支,那么可以将费用分摊到几个月,也就是自己对自己分期,之后几个月的开销就得扣除现在预支的费用。这样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也不会让自己毫无准备。月光或是超额消费并不是很好的选择。
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定信用分期,信用分期用得好,50几天的免息期也可以成为自己理财的一种手段。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欧洲玩一趟预算1.5w,那么你可以先攒5k,相当于启动资金,通过后期的账单分期可以去补足剩下的1w。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
首先,出发前有一些大的支出,比如往返机票,旅店预订,签证,保险,外币兑换以及其他一些用品,5k中预留1k用来兑换外币,毕竟现金支付的地方也不多,剩下的4k用来支付其他的费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两点:
1. 往返机票最好提前几个月购买,费用最好控制在4k以内,如果确实额度比较高,还可以先分期,等到你出发的时候,这笔费用已经付清;
2. 几个月的提前除了机票会捡漏,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每个月从原有的消费额度中扣除500到1k不等并积攒起来,用于部分抵扣旅行结束之后的账单费用;
其次,旅行途中除了一定得现金支付的场合,尽量选择刷卡支付,这是快速提升个人信用额度的好机会。如果有多张卡,尽量选择账单日之后的信用卡进行消费,这样至少可以有一个月的缓冲时间,降低自己的还款压力。
最后,旅行结束之后,核对账单金额,扣除之前积攒的资金,剩下的费用,如果在当月的消费额度以内,可以选择一次性支付;如果超过了当月的消费额度,可以选择合适的账单分期,比如3个月,6个月或是12个月。这样既不会压力太大,也可以满足自己的出行需求,是不是一举两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