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观后感。
看完legal boys的视频讲到这个话题后,总结概括再说点自己的想法。
大家有被父母干涉过自己工作选择的时候吗?想必当代父母多多少少有点这种行为。最典型的恐怕就是“考公务员”,有多少家长是希望自己孩子去考公务员的,因为吃公家饭,稳定、安生、或许还轻松。
父母对工作的众多期待中,稳定几乎是首选的。而子女们,二十几岁的年纪,血气方刚,踌躇满志,冲字当头,可没稳什么事。或许,两方的想法都没什么大错,只不过各自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考虑问题的方向自然也不一样,父母辈经历动荡、苦难和挫折,年过半百,心沉于世,需安于命。你将经历的,我们都经历过,工作不过求稳,这是为你好。可什么是“为你好”呢,勉强自己,按耐自己的喜好做迎合?难道不应该是以那个“你”的感受为标准来定义“好”的吗?
囿于各身经历,双方自说自话。
上学、找工作、找对象,这人生中的三大课题都是极有可能出现这种集中式爆发家庭情绪对立的时刻。锐锐子提出来,这需要系统性思考。表面看上去是找工作的矛盾,上学的矛盾,找对象的矛盾,但实际上这种矛盾是一个长期父母对子女因为时光的差距、年龄的差距、经验的差距,自我固化之后,互相之间不能理解的问题,本质也是信息差的问题。
怎么解决呢?先明确一件事,自己的决定是必须基于自身的利弊分析来做的,和父母之间的意见相左是一个外部因素要去处理的,而非你决定的内因。
首先,抛开情绪,实事求是谈问题。再来,追本溯源,按照商业的思路,找到各自诉求点,下功夫,站在对方的鞋子里说话!从父母方面来说,给子女择业的建议要做功课,不要泛泛而谈,否则建议就很廉价也没有价值,当然父母如果自身学识广博、事业有成本身也是一种信服力。作为子女而言,换位思考,父母提出指点无非就是担心你选择的工作是不是个正经工作,能否持续,能不能胜任…那就去化解他们这些顾虑,看自己手上有哪些牌,比如对自己性格的分析、专业能力的分析以及对工作性质的分析、匹配度等问题,这些能彼此扣得上合衬地起来,需要给父母体现你思维的成熟度,而不是无理由盲目跟风抉择。其实很多时候自己也犹豫纠结痛苦着呢,借助父母的反对,和父母沟通也帮助自己厘清自己的想法,从冲动到理性思考。最后,行动是关键,说再多不如一件一件的事去验证,一个一个的成功去说服。
当然,以上都是基于双方非常理性的理想状态之下来讨论的。现实中,或许百分之九十的家庭做不到如此。如果无法理性沟通,那么最终还是得落地到钱。谁为这个事情买单?如果决定了要为自己买单负责,那么就少管很多其他无关的人和事的感受(包括父母);如果不能为自己买单,最后还得沦为啃老,那么客观上你也很难不考虑父母的感受。
工作吧,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本身的这么一个过程。读书的时候没有机会发现自己,工作后不断和世界产生碰撞,碰撞出新的自我,新自我会不断修正,影响我们的选择和行为,所以,不用着急,当你内心明确坚定且有充分的理由和准备时,不管是指点还是指责,坦然接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