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晚时,几个同事在讨论当初谁谁谁通过研究生导师的关系进了某个很牛的公司,话语中又是不满,又是不屑。我扭过头插了一句:“关系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他们估计当我是在开玩笑,有个同事回了句:“啥啊,还实力。”。我问:“你当初为啥没找到那样的导师。”他说:“你这是在抬杠,这种事其中的偶然因素太多了。”我接着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此话一出,他们觉得更扯淡了,各自歪嘴笑了笑,继续吃饭,谈话到此结束。但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认真的。
美国的常春藤名校,包括哈佛、斯坦福这样世界的顶尖学府其实都是非常欢迎和看重校友推荐的。《纸牌屋》里就有过这样的情节,美国总统的幕僚长为了让儿子上斯坦福,就找了一位知名校友写推荐信,最后成功被录取。请问这算不算正大光明地拉关系、走后门。
“关系”分两种。一种可控,如研究生导师是某知名大教授,这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这让我想起了李笑来老师提到过的一个观点:要想遇到贵人,自己首先得是个贵人。想得到优秀的人的认可和引荐,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当然是个人实力的体现。另一种是不可控的“关系”,如某人的舅舅是某大公司的老总,这是出生时就决定了的,再怎么努力你也不能让一个不相干的人成为你舅舅。这种“关系”是完完全全的概率事件,拼的是运气,就类似一个人的长相和身高,没得选。但在竞争中,这些先天的、运气的因素当然是竞争力的一部分,你不能因为自己长得不好看、长得矮,就强迫别人不能以貌取人、以身高取人。
人们心中肯定有这样一个等式:靠关系=走后门=作弊=不公平竞争。首先我想问,什么叫公平。两个大学生(A和B)去同一家公司面试,他们表现如何,最终谁被录用,肯定是无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他们的毕业院校、家庭出生、生活环境、老师同学朋友的影响、前一天晚上的睡眠质量、路上堵没堵车、面试官吃没吃早饭等等。这些因素中有的是个人可以掌控的,而还有很多是我们难以掌控的运气所决定的。当两个人站在面试官面前的时候,决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那么这是一场公平的竞争吗?不可控的“关系”,只是让这场竞争变得不公平的无数因素中的一个,它没有什么特别,为什么我们要对它耿耿于怀?除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酸劲儿,我想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总以为它有颠覆性的作用,认为一个人可以光靠“关系”就能压倒性地取胜。
面试结束后,用人方总会对A和B打出最终的“分数”,两人各自回家后,留下的“分数”就代表着两人的实力。此“分数”是各人学习成绩、表达能力、仪态、专业经历等等因素(当然“关系”也是其中一项)的综合体现。假设A的舅舅就是公司某领导,最后得了9分(“关系”分4分,其余项加起来5分);B一点“关系”没有,得了8分(“关系”分0分,其余项8分)。最后留下来的当然是A。这个算法可能过于简单,我想说明的是,“关系”是无数得分项中的一个,因为它是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能力的。举个例子,B费时费力谈不下来的业务,A可能只需要跟人提一下他舅舅然后就成了。说得或许有点夸张,但能够多挣得一个机会、增加一点成功的可能性,这对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很可能是比业务能力更加稀缺的能力。如果,用人方最后招进来一个什么都不会,纯靠“关系”的笨蛋,这也可以解释,说明光他的“关系”分就够9分甚至10分了,用人方愿意为这样稀缺的“关系”承担风险,你还有什么好说。当然,这种笨蛋存在的可能性其实很小,更多的情况是,你既没有稀缺的“关系”,业务能力也没比所谓的“关系户”强多少。那请给出一个留下你的理由。
所以,不要老用愤世嫉俗地眼光评判正直与卑鄙了,不要用自以为的“高尚”遮挡看清事实的眼睛了。爱做一些主观的对错判断其实是幼稚的表现,我们尊重的是事实,而实力就是用事实说话。
现在的事实是,没有“关系”的你已经落后,别人本来不差,然后靠关系又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因此正在以你无法想象的速度成长。有时间到处打听小道消息,不如想办法提升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变得稀缺。自己首先成为贵人,才能遇到贵人,才能找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