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听到这类劝勉,不懂就问,不要不懂装懂。于是,它变成人生信条,似乎只要问了就会懂,就是学习。
后来,无数次证明,就算问了,还是不懂。于是被“官宣”,资质平庸,或者有种对牛谈琴的感觉。
不觉泪目,难道我真的很笨。
桌子上刻的那四个大字,不懂就问,像在给内心添堵。
问题出现在哪儿?
在论语《为政》篇中,就此问题做了很好的解释,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与颜回讲话,颜回总是表示同意,并示意马上去做,从不会反驳老师,或者去发问,但事后,观察他的行为,发现他也有去思考每次谈话结论,做一个自己的判断,如何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做改观。
为何颜回会做到不问,毕竟是求学的学生,也有困惑。 在于,第一,在观点抛出来时,他会先带着疑问,下来先做功夫,反复琢磨,研究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讲。
第二,抓重点,抓一句话,一件事里面最关键的部分。反复实践是否可行,做到举一反三是真懂。
第三,在践行后,有自己的理解,做对的部分就好。老师说的话不一定对,只需辩证看待。
第四,拆掉思维里的墙,多听听别人口中的声音,不要一叶障目。
什么时候可以问?
在你主动承担,下足够功夫去琢磨这个问题,多翻阅资料,多想几个弯,多经历,多模仿。此时拿着你的行为,输出的结论,去再发问,那会更有价值。
记住:思考过后,践行过后的提问,才是真问题。不懂就问,切莫问太早,否则另一层意思便是,不过大脑的装腔作势。
谢谢您的留意,如果被您关注,是我的荣幸。
我是大树,一个通过文字帮助年轻人心智成长,解惑情感问题,用文字给予他人力量,为其疗伤的践行者,成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