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不断的刷到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的讲座视频,他的那种乐观积极幽默风趣的教育智慧使我深受启发,他的敬业乐业、爱生如子、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专挑差生去教的教育改革精神、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人格魅力使我深受感动。我想,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能看一看、学一学魏先生这样乐观、豁达、智慧、朴素的教育方法,我们的玉门教育该会有怎样的发展,我们的学生该是多么快乐,我们的家长该会多么欣慰放心?
当时正遇一位教育同行打电话过来,我向其表达了非常的欣喜,并向其大力推荐魏书生的教育观点想赢得他的认可。当时朋友提出来两个观点:一是,魏书生的教育理念是好的,但并不适合我们学习,不适合我们这样大班额的教学管理;二是,他提醒我注意,魏书生、李镇西等有名的教育家都是语文老师,都是班主任,数学、英语、化学等其他老师如何去学,学不来。当时我虽然不赞同朋友的说法,但一时也无语反驳。直到今天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魏书生不适合我们学习?为什么不是语文老师,不是班主任就不能成为魏书生一样的老师?我始终觉得不是不能学,不是不适合,而是不想学,是我们的教师心中对教育的初心、热爱和信仰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慢慢消失、慢慢变味。
今天我不谈魏书生的教育理念,大家可以从他的讲座视频中去学习,我只谈一谈自己从魏书生的教育视频中得到的启示。
一、教育要从鼓励和欣赏开始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所以在教师的语言中批评和打压只会使孩子更讨厌学习,更惧怕老师,对提升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毫无帮助,也就是说我们要从优势视角看待孩子,鼓励和认可孩子。魏书生先生认为每个孩子的身上总有亮点,总有值得鼓励和认可的地方,做老师的要善于发现,善于鼓励,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他班里的孩子考试考了几分,魏先生是如何说的?他对孩子说“你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没有学,居然能考8分,不错呀,你只要稍微学一学那肯定不止考8分呀”。然后这个学生突然觉得,自己也不错呀,考了8分居然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居然没有被批评。孩子心理的改变慢慢带来了行动的改变,再加上他小步递进、不断提升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的介入,孩子慢慢的喜欢上了学习,由差转优。有个孩子上课看小说,被魏老师发现了,就问他你为什么看小说啊,孩子说无聊,学习又学不懂,就看小说呀,魏老师也是鼓励他说:不错呀,你能不捣乱,还喜欢看书,值得表扬,如果你能发扬这个优点就更好了。魏老师鼓励他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孩子刚开始不会写,慢慢的能写一两句,再后来写一两段,后来慢慢写成长篇文章。写文章不会写字,再慢慢通过拼音代替、查字典、学生字等途径逐步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学习成绩自然上去了。这多好呀!所以无论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应该从优势视角去关注孩子,鼓励孩子。
反观我们有的老师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呢,孩子考的好都要去找找问题批评几句,更不要说去鼓励和认可后进、倒数的孩子。其实每个人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认可,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只要你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不断的鼓励、认可就如同星星之火辽源般不断引燃孩子内心对学习和进步的渴望,使孩子建立自信,进而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无形中提升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二、教育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美国教育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也叫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应以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他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 学习风格",所以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认识学生的长处,发挥学生的智能所长,而不能以单一的学习成绩,智力程度来评价学生。有的孩子就是运动技能发展比较好,身体协调性非常好;有的孩子动手能力非常强,班级干活、劳动他总是很积极、很能干;有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孩子发展特点,尊重孩子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大力鼓励他的这一优势,让他在某一方面找到自信,引领其他同学,进而使他充满自信、情绪愉快,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感,这样逐步提升他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引发正向的蝴蝶效应,使一个微小的变化而逐步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大家都知道集体教学模式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而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发展,我们的学生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巨大难题,也是我们学校和教师应该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孩子,而并非工业化时代的机器,我们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模式、流水线的作业去刻出所谓的全面发展的孩子,不能以一个标准、唯成绩论来培养和要求学生。所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挖掘孩子个人潜能、培养新时代创新性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尊重孩子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促进每个孩子潜能发展,个性化发展。
魏先生就做的非常好,他主张向老祖宗学习,他认为道德经中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学而时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亘古不变的教与学的真理。前四个词是告诉我们教师应如何去教,后四个词是告诉学生如何去学。我认为广大教师都应该去看一看魏书生先生的讲座视频,并从中去学习、领悟教与学的真谛。
三、学校教育要关注和引领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从来不应该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据专家研究,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占到50%—60%,而学校教育仅仅占到20%—30%,但是学校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必须承担起指导和引领家庭教育的主导地位。后工业化时代到来也要求教师不仅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应是一名教育工作的引导者、服务者。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会发现现今社会信息技术超速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到的信息量非常大,其实只要大家想学习、愿意努力,学习资源和平台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线下网络均可以去学习。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非常受尊敬且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了,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某方面的教师,这是一个知识大爆发的时代。因此,作为学校教育者,我们的职能也在逐步的转变,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也要慢慢的转变,我们更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引领者、支持者、服务者,我们更应该人性化的去关注和教育儿童,更应该人性化的去服务家长,而并非仅仅是一个冰冷的知识的传授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老师就需要不断的学习提升,不仅仅要提升自己本专业、本学科的教学能力,更要提升自我综合素养,提升自我对后工业时代、对未来社会的认知,提升教师对家庭教育引领能力和指导水平。
这一点魏书生先生做的就非常好,他非常关注每一个学生,他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喜好、家庭环境和背景。这样更加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所处的教育环境,能更好的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更能够理解孩子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孩子成长问题。而在此过程中就会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链接,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认可,这样就起到了家校共育、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起我的孩子,一名某中学高三在读的女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她现在在兰州汇得艺术学校学习传媒专业。孩子能够走上这艺考之路百分之八十归功于她的班主任老师。在孩子外出学习之前,她们的师生关系一度很紧张,孩子完全不愿意听老师讲话,看不上老师的所作所为,甚至到了横眉冷对都地步。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琐碎小事引发的,孩子经常会因为迟到、上课睡觉等一些在孩子看来是小事情而遭到老师的批评,在老师看来“这样是为你好,老师是关注你、关心你”,在孩子看来老师是针对她,犯同样的错误老师只批评她,揪她的小辫子,孩子受不了这样的区别对待。老师每天会板着脸对待学生,在老师看来“严管就是厚爱”,殊不知高中学生正值青春叛逆期,心理疏导和正面教育比强硬打压和负面教育更有效。教师和家长的关系也一度变得很紧张,教师会将家长反馈给他的一些孩子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反面的传达给孩子,让孩子在同学面前没面子。家长反馈孩子不好的方面,教师会对孩子说“你家长都说你在家里如何如何,你还狡辩什么?”家长就不敢跟老师说孩子在家表现不好的方面了。后来家长对教师说一些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期望得到教师对孩子的正面鼓励。结果教师对孩子说“你妈妈还说你在家里如何如何,真的是那样吗?我看还是老样子”。家长只要一和老师沟通交谈,亲子关系就紧张起来,到后来孩子根本不让家长和老师说话交流,只要家长与老师一沟通孩子就逆反暴躁,一度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状态。
有一次老师打电话说孩子心脏不舒服让接回去,我急忙赶过去,老师又说既然家长来了就当面谈谈,老师向我诉说了很多他如何对孩子好的,孩子又是如何不听话不知回报的,我和孩子一直站在教师办公室里听老师的批评,老师全程没有一个笑脸,没有给孩子一句反驳和解释的机会,甚至也不想给我说话的机会,最后我带着孩子向老师道歉并离开了学校。后来孩子告诉我:他咋不敢实话实说呢,他怎么不说他刚刚是如何骂我的呢?他咋不说我为啥心脏不舒服了?我内心非常震惊,我耐心听孩子讲完事情的经过,依然站在老师的角度去劝导、安抚孩子,告诉孩子如果老师对你不报希望他肯定不会管你的,更别说是批评你了。但是我的心中对老师的做法和专业性也产生了极大的质疑。从那以后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直线下降,对老师的态度也更加冷漠,师生关系剑拔弩张,她告诉我老师说话她根本不认可、不愿听,这使我忧心忡忡。
最后一次,孩子回家后反馈了老师说的话“你根本没有认真学习,数学才考了几分,高三一年你成绩也不太可能有大的提升,你这样自己把自己的后路堵死了,根本考不上什么大学,你跟你家长说吧,你在艺术方面还可以,干脆去上艺考还好一点”,当时孩子回家很激动很沮丧,毫无自信心,孩子居然说她当时想去跳楼,想去把老师掐死,我惊出了一身冷汗。自此我终于意识到我再也不能无视孩子在学校所受的这些委屈了,一个成年人在这样强大的暴力之下也会抑郁成疾何况是一个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我与先生商议后果断的送孩子去兰州汇得艺术学校就读传媒专业,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下读书学习了,如果再这那样下去或许后果会不堪设想。
作为家长我感到无比的悲哀,悲哀我的孩子遇到了这样的老师。作为教师我感到无比的担忧,担忧我们的教师队伍里竟然有这样教师,让我们的孩子、家长何去何从?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动不动心理出问题,什么动不动跳楼、跳江、自杀,真的仅仅是因为孩子心理脆弱、不堪负重吗?我们的老师,家长有没有反思过,你的一次次恶语相向、一个个不信任的眼神、一次次无知的神操作或许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啊!
在此我想请我们的老师思考几个问题。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应如何做到主动、及时、有效?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家长的反馈,你了解家长向你反馈孩子问题的本质和目的吗?我们的家长工作仅仅在孩子犯错误后再去沟通,仅仅靠家长会集体谈话可以吗?教师是家庭教育的引领者和指导者我们够资格吗? 你在亲子关系中担任了亲子关系的粘合剂还是不良关系的助推剂呢?
四、学习魏书生,学什么?怎样学?
魏书生先生出生于1950年,曾担任过教师、校长、教育局长,是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是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生活的那个年代物质资源比较匮乏,经济不发达,了魏老师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到了资源丰富的年代,到他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校长,一名教育局长的时候他依然保持着高尚的本色,一心做教育的初心,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我认为魏书生先生当然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学习,但重点是我们要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学习他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高尚教育情怀。其次我们要学习他锐意进取,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教育改革精神。其三要学习和深入研究他从实践中得出的教育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大家都懂。最后,我想说学习魏书生教育理念并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有选择性的去学习和使用去学习。每个学校、每个孩子由于地域特点、先天遗传、家庭环境等影响他的发展特点和教育方法都是有区别的,而每个教师由于性格特点不同、学科不同也会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变通、善于创新、善于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和心得体会。文末还是呼吁大家向魏书生先生学习。
(以下摘自网络,供读者学习思考)
1950年5月4日,魏书生出生于河北。1956年,他随父母迁居辽宁沈阳。1968年,魏书生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盘锦农场。1969年,魏书生在新建农场的红旗小学教书,开始为期两年的教师体验。两年后,魏书生被调到电机厂工作。直到1978年,到盘锦三中担任语文教师,他才正式开始教师生涯,并为之奋斗一生。
魏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教学方法,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步骤,即“六步课堂教学法”。“定向”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提出新课的重点、难点。然后学生通过“自学”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力求通过“讨论”找到答案。如果仍不能解决或者存在分歧,便再请老师“答疑”。问题解决后,学生自己出题或相互出题进行“自测”,检验学习情况。“六步课堂教学法”是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来把握重点、难点和知识点,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魏书生这套教学法是以信息论为理论基础创立的,其结构主体是建立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在教学实践中,他还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作出调整。例如:易懂的文章以学生“自学”解决问题为主,“讨论”“答疑”为辅。如果“自测”的效果很好,就可以略去“自结”的环节。这套教学法,加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1984年8月,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授予他“特级教师”称号。1990年5月,辽宁教育学院成立“魏书生教书育人经验研讨会”。从此,魏书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得到广泛研究和推广。
自此之后,魏书生每年都要奔赴各地讲学、开会、交流、介绍经验。很多人担心,他长期不在学校上课,学生们怎么办?魏书生却很放心。因为,他已经教给学生一个法宝,就是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交给学生一把探究世界的金钥匙。他说:“一个教师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眼前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如果学生把探求科学当成了自己最大的乐趣,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利益,还有什么能阻挡住他们学习的步伐呢?”通过“六步课堂教学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魏书生在外地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时,也不断强调“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我不做”。在其他学校上公开课时他告诉学生“别总把自己当学生,要换一换位置,把自己当成老师和学者”“就像你在给学生讲课一样”。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充满了新奇感,并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
在魏书生看来,如果学生学习到顾不得锻炼、唱歌的程度,也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学习各科知识给学生成长提供了‘基本营养’,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一样,那么唱歌、画画、旅游等就是像钾、碘、钙那样的‘微量元素’,对人的成长来说,它们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他告诉学生:“该玩就玩,该唱就唱,生动活泼,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平时他会指导学生画画,曾经有一段时间,学生画画成风。他还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种植大豆、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让学生通过劳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会土地、空气、水、植物、动物给人带来的美好。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魏书生说:“曾经有人认为,我的语文教学不像语文教学的样子,而是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但我越往语文教学的深处探索就越感觉到:人脑这部机器应该分两部分,动力部分和工作部分。两者不能相互取代,学习的动力不能代替学习的实践;反过来,学习的实践也不能代替学习的动力。回忆自己走过的语文教改之路,我感觉最满意的一点,就是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我教语文极为轻松,根本原因在于育人,在于引导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