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50
今天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四章 “习惯二 以终为始”
前一段时间,读孙影老师的一篇梳理个人工作、生活及育儿的文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在提及对孩子的培养时,提到了“以终为始”的理念。因为终点是想要让孩子获得幸福和快乐,所以现在所做的——包括丰富的体验,阅读的陪伴等等——正是帮助她去抵达,而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陷入到课外班、亲子战一系列的焦虑中。
这个理念击中了我,也引起我的反思:在育儿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我要抵达的目的地?而我所做的,是否正朝着这个目的进发,还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再进一步思考,一个人的漫长人生,要想获得充实的价值和意义,不也需要“以终为始”的一次次反思和回顾吗?
因此在阅读这个章节时,便格外地好奇,柯维所谓的“以终为始”究竟意指何为?
一、“以终为始”的内涵
在本章开始,柯维邀请读者加入一场心灵之旅:想象自己参加自己的葬礼,那么你希望听到人们对你的人生有何评价?你是否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员工、亲友?你对周围人将有什么样的影响?
思考这个场景,让人不得不聚焦自己的生命意义,以及生命的终极目标。
“以终为始”,字面上容易理解,即把终点当做起点,柯维认为,它”意味着要带着清晰的方向和价值观来扮演自己的家长角色或其他角色,要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造负责,为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负责,从而使决定行为和态度的思维方式真正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正确原则“。要实现生命意义,人的各种思考和行为,都需要围绕着一个目标。
但是并非每个人人都非常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而常常被名利、关系、短期的利益所干扰,或者大概知道,却并非深入、细致地思考,而流于空想,所以碌碌无为,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而高效能人士会怎么做?
他们牢记“以终为始”,他们关心的是自己预设的目标,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审视当下的当务之急。每一步,都考虑与目标的关系。
二、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柯维还进一步阐释了“以终为始”的两个原则基础,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一次创造是,头脑中的构思,智力创造,另一种是付诸实践,体力上的二次创造。典型的如建筑行为、创办企业,乃至教育子女也如此。另一个原则基础,是自我领导,领导必须先于管理。这里的自我领导,正如企业运行需要领导把握方向,自己也需设定一个愿景、目的和路线图。而自我领导,恰恰需要习惯一当中谈到的,思维方式的切换。
柯维阐释的第一次创造,很好理解,但是,他进而谈及了个人成长的人生剧本,让我不得不对镜自照。他认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承袭了许多来自他人的‘人生剧本’,因此更确切一点说,我们是改写,而不是编写人生剧本,即对已有思维的转换。当我们认识到人生剧本的低劣以及思维方式的低效,就会积极地加以改写“。
也就是说,个人成长如果是一幕大剧,那么我们的剧本并不是完全由我们个人起草编写,因为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深受外界环境——家庭、教养、风俗、教育——等等一系列的影响和塑造,我们能做的,是有意识地去审视和反思自己已有的人生剧本,通过洞悉思维方式,进行思维的切换,从而改写人生剧本。
当我们确认自己的生命意义、生活目标以及相应的价值观时,我们就能充分利用选择自由的人类四项禀赋——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来改写。
这一点,让我在思考到自己的育儿经历时,感到羞赧。
作为母亲,固然心中有教育子女的各种美好期望——例如我始终希冀孩子能够养成独立、自律、自强、关爱、友善的人格,并获得幸福、充实的人生——这些是我所设定的”终“,但在日常中,我在种种琐事中往往丧失了终的指引,而代之以反面——尤其是在面临亲子冲突时,权威、抑制、压迫就代替了一贯的尊重、民主和友善。久而久之,这种倒戈相向,则必然把我的行为导向了期望的反面!
这样的预演,让人后怕!
所幸的是,我及时地洞察到自己的弱点,正如柯维所说,只要能够洞察到思维方式的误区和低效,那么利用积极主动的精神加以改写,不断调整,我也能够按照我希望的方式和理想而活,我也能够,真正在教养上,为孩子铺就这样的路。
毕竟,这是我的初心,我也将为此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