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吃喝,最能见出一个人的性情。文人雅士、享乐玩家笔下的美食之旅固然令人心折,普通人的煮食天地也往往别具滋味,《吃饭》则介乎雅俗之间。作者章小东,为现代著名作家、出版家章靳以之女。多年前,她带着儿子赴美,与阔别五年、在美留学的丈夫团聚,进入了华人留学生群体,得以见识各色人等及其“吃饭”故事,遂成此书,出版之际有一众名人捧场——章小东的“充和阿姨”,民国闺秀张充和题写书名,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再复则为之作序。
所谓“民以食为天”,书中有不少与“吃饭”相关的心酸故事:刚到美国的BBQ聚会上,即惊闻一华人留学生的太太在餐馆辗转奔波打工时出了车祸,当场死亡——为了节省开支早点接儿子出国,她甚至舍不得买一顶自行车安全帽;边等车边吃烤红薯时邂逅出生在美国的ABC大卫,少年离开中国城的贫困家庭四处流浪,在一个白女人的引诱下失去童贞后变得无所顾忌:“只要有钱,我什么样的服务都做,甚至取悦男人!”最终染上艾滋病,唯一的心愿是回家看看父母……如刘再复所言,“吃饭”成为了某种“终极本体”:“小说中所展示的生活细节,本身就是价值,它处处都在证明,情背后是一个更根本的绝对性存在,是一个‘人首先要吃饭’的真理。”
丈夫尚在留学,主妇操持家庭的辛苦自不待言,一个女人对家人深挚的爱,对友人的温情与关怀,乃至做人的尊严与体面都包含在一道道精心制作的美食中。身为老派“上海小姐”,章小东精通厨艺,更善于在烹煮中经营一份平凡踏实、却有滋有味的烟火人生。精打细算的小小快乐,与华人、外国人的美食交往,故乡风味的怀念,构成书中最为动人的部分,而这背后所带出的那份认真生活、对待饭食精耕细作的心意,真是要令人心生敬意的。悲喜人生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淡然悠远,平静而有节制的文字则充分显示了独有的性情与涵养。
在《吃饭》结尾,章小东赶回上海送别临终的母亲,她拎回大块的美国牛腱,满足了多年来许下的美味之诺言,母亲终于平静离去。为给母亲做头七,她挎着竹篮四处搜寻母亲生前爱吃的上海小食,年糕排骨、白斩鸡、酱鸭、粽子、蹄膀火腿等,却惊觉儿时的味道已不复存在:“我找到了吃饭,却丢失了味道,这是在我异乡的长梦里常常出现的味道,过去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我自己的味道……”
“吃饭”的故事,谁说只与“吃饭”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