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概论-2

第三章 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外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世界普遍的收藏现象

博物馆起源于人类对遗产的收藏、保护与利用实践。在古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人们,基于宗教、经济、审美等动机和目的,搜集、保存他们认为重要的物品,并建立了具有与后来博物馆类似功能的收藏、展示和保存设施。

(一)亚洲地区

古代日本就曾出现实物收藏与展示设施,如图书寮,寺院的佛殿,传统神社附设的珍宝阁、“绘马殿”或“绘马堂”等。印度在公元前3世纪之前,出现类博物馆机构。在西亚,也有一些类博物馆性质的收藏,年代最早者如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收藏等。

(二)非洲地区

公元前3世纪,在埃及亚历山大建立的亚历山大里亚博学园中,就附设有缪斯神庙,里面保存有不少实物收藏品。该机构通常被认为是博物馆的源头。在古罗马时期,非洲一些神庙中也保存有实物。此外,一些圣所和宫殿,里面有相当规模的文化方面的实物收藏品

(三)欧洲地区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神庙、学园、私人宅第中,出现了艺术品、自然珍奇和外域之物等收藏。其中,神庙类收藏向旅行者等开放,蕴含了最初的公共精神。进入中世纪,世俗王室的收藏更多是与王权有关的实物或珍宝,经济重要性突出。而教会收藏占据主导地位,内容多是与宗教有关。教会收藏的目的在于“哄动民众,刺激其迷信,以坚敬神的心”,但客观上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观赏的机会,带有一定的公众性。从这一意义上讲,教会收藏使得古典时代的公共收藏传统得以延续,同时,也保存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实物,其中不少收藏品进入欧洲后来的公共博物馆。

(四)美洲地区

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美洲原住民就开始了他们在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实践,并出现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多种文化组织和不同类型的收藏系统。在那里,收藏对象不仅有非实用品,还包括有用的活体生物收藏。 

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收藏实践

文艺复兴时期,受文艺复兴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欧洲收藏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的面貌。当时,收藏活动极为活跃。其中,既有机构性收藏,也有私家收藏,尤其以私家收藏最为发达。当时,也有一些收藏呈现出较高的专门化程度。因收藏主体与目的的不同,这些收藏呈现出夸耀、象征、身份提升、研究、教学等多样化的功用。不少收藏是允许人们观赏和利用的。观赏和利用大多是偶然现象,而非常态化。保存这些收藏的地方通常被称为“珍奇室”“美术馆”等。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教堂、修道院的收藏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收藏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收藏过去常常因为当时世俗私家收藏的突出地位而被人们忽略了。实际上,它们是文艺复兴时期收藏实践的完整图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艺复兴时期的收藏实践孕育和生成了诸多博物馆因素,如开放、展示等,而且,部分收藏后来进入一些早期公共博物馆,为其奠定了一定的藏品基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因此而成为现代博物馆酝酿和生成的重要时期。 

三、早期公共博物馆

得益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收藏实践丰富的历史遗产,同时也受到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从17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美洲等地先后出现了早期的公共博物馆。

(一)欧洲地区

早期公共博物馆当中年代较早、影响较大的机构是1683年正式对外开放的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其后出现的大英博物馆、早期的卢浮宫博物馆、德国的腓特烈博物馆和慕尼黑雕塑博物馆等也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博物馆。这些早期公共博物馆的出现大多与已有的收藏紧密联系在一起。

阿什莫尔博物馆是以英国收藏家特拉德斯坎特父子的收藏为基础,融合了英国贵族阿什莫尔的部分收藏而建立的。卢浮宫博物馆是以法国皇家收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该馆将先前作为部分人把玩的收藏变成了公民共有的财产,博物馆成为展现和传播国家威仪的,一种政治工具,标志着博物馆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在东欧地区,俄罗斯在18世纪出现了公共博物馆。1719年建立了第一座开放性博物馆。最有影响的是在1764年建立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二)北美地区

18世纪后期的北美洲地区,在民间力量推动下,开始出现公共博物馆。1773年,北美南卡罗来纳州创建查尔斯顿博物馆,它被公认为美国第一座博物馆。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国博物馆创设的基本模式。1786年,由美国博物馆大师皮尔在费城创建的皮尔博物馆则是以私人力量创建的最具有影响力的博物馆,被认为是美国民主博物馆的原型,第一座受到普遍欢迎的自然科学和艺术博物馆。

(三)其他地区

在亚洲等地,陆续出现一些公共博物馆。1814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在印度加尔各答建立了印度博物馆。被看作印度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1778年,由皇家巴达维亚艺术与科学学会建立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该馆被认为是亚洲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18世纪后期,在拉美地区,也出现少数几座博物馆。总之,早期公共博物馆最先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到18世纪后期形成了群体性存在,并波及更广大区域。这些早期公共博物馆以收藏的常态开放为特征,博物馆也因此而开始了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伴随着这种制度性的开放,博物馆获得了一定的公共性,成为一个公共机构。不过,在开放实践中,仍存在着目标定位与实际运营之间的背离。同时,开放也给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建筑设计和展示等带来巨大变化。这些公共博物馆收藏内容的专门化程度得到提升,出现了古物馆、绘画馆等设施。博物馆的研究、教育、表征等功能呈现出来。美洲及其他地区早期公共博物馆的兴起是西欧型博物馆观念和机构形式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输出,由此,拉开了西欧型博物馆在世界范围传播的序幕,世界博物馆版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被改变。

 四、现代博物馆的兴起与发展

(一)现代博物馆的兴起

进入19世纪,受到科学发展、工业革命、国际博览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兴起。

1.欧洲地区

在西欧、北欧等地区,出现了以哥本哈根的丹麦国立博物馆、伦敦的南肯星顿博物馆(今天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巴黎的民族志博物馆、斯德哥尔摩的斯堪森露天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通常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在观念、方法、技术等方面,较此前的博物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东欧地区,到19世纪中期,现代博物馆也形成一定规模,并呈现出网状特征。专门博物馆得到进一步发展。1864年,在圣彼得堡,俄国第一座面向军事学校的教学博物馆开放。因不少博物馆藏品归属私人,开放程度受限,博物馆的社会影响比较小。

2.北美地区

进入19世纪中期,美国博物馆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与变革时期。新馆数量迅速增加。此时美国的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快速发展起来。其中,哈斯布鲁克故居博物馆(1850)的建立,开创了故居类博物馆的先河。一些重要的艺术博物馆如波士顿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也在这一时期成立。博物馆向公众敞开了它的大门。博物馆教育的性质和责任更显重要。在这一时期,博物馆推出的教育展览和与学校的合作标志着“公共服务”的出现,终结了其以往的“俱乐部”性质的活动。导引员等新的职位和制度也建立起来。美国博物馆成为博物馆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发源地。在北美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国家加拿大,1836年魁北克政府在收购私人收藏的基础上建立了加拿大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1843年,在蒙特利尔又建立了国家博物馆。

3.其他地区

随着殖民势力的扩张,现代博物馆观念逐步传播到欧洲、北美以外的地区。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现代博物馆也开始在这些地区兴起。在亚洲的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陆续出现了一些现代博物馆。

在非洲,现代博物馆的兴起是英、法等殖民势力入侵的结果。在非洲,现代博物馆是从南、北两端首先发展起来的。在非洲大陆的南部,1825年由南非动物学之父史密斯以自己的动物学收藏为基础在开普敦建立了非洲第一座现代博物馆。1858年埃及博物馆在开罗成立。

在南美地区,现代博物馆是随着葡萄牙等国殖民势力的扩张而发展起来的。19世纪早期,西欧型博物馆就被引入巴西。1815年,一个以私人绘画精品收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博物馆在里约热内卢对公众开放。该馆也是巴西第一个有记载的博物馆。

总之,进入19世纪特别是中后期,世界各地现代博物馆普遍兴起。在欧美地区,博物馆呈现出群体性特征(也包括博物馆的集群化发展,如德国的博物馆之岛和美国的史密森学会博物馆群等),且博物馆专门化趋势凸显。现代博物馆成为现代国家的重要教育机构,同时也成为聚敛大量来自全球各殖民地遗产的藏宝库。

(二)现代博物馆的发展1.欧洲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爱国主义情绪在欧洲各国蔓延,博物馆因其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而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主要国家博物馆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欧洲各国普遍成立军事博物馆。在荷兰的阿拉海姆、英国的卡迪夫出现了露天博物馆。博物馆的理念与方法出现重大变化。法国的发现宫和大众艺术与传统习俗博物馆在方法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比如,巴黎的发现宫回避了作为相关学科研究基础的“文物”或标本,而将纯科学如物理、化学等引入博物馆,引发了博物馆观念和方法上的一次巨大的变革,并因此而成为博物馆史上有影响力的博物馆之一。在北欧的瑞典,一种试图将国家与地方博物馆相结合的新博物馆管理模式被开发出来。

在东欧地区,最具有影响力的进展是苏联社会主义博物馆的崛起。1922年苏联建立。新兴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召开相关会转及颁布相关法令等)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苏联在建设“全民享用的博物馆,使之成为教育源泉的博物馆”的方针下,在改善旧有博物馆的同时,陆续建立了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等一批新型博物馆。地方博物馆也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在苏联,博物馆被认为是文化机构之一,人民共享的场所。它突出了为人民所有、为千百万劳动群众服务的宗旨。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博物馆活动(陈列、教育等)的思想基础,使博物馆有了一个全新的前进方向。博物馆的意识形态功能变得更重要,博物馆的工具性特征得到强化。正是这些特征使得苏联博物馆显示出与以往博物馆的极大不同,创造出一个新的博物馆系统,也使得苏联成为全世界建立新型博物馆的第一个国家。

北美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博物馆获得了快速发展,博物馆数量和参观人数都有了较大的增长。这一时期建立的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1929)、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1930)和古根海姆博物馆(1939)奠定了纽约成为当今世界重要艺术中心的地位。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1933)则成为当时科学技术领域的领跑者。1925年,美国博物馆协会颁布了职业道德条例,这是博物馆行业自我规范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美国的博物馆事业来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博物馆一个快速扩张的时期,现代博物馆的框架得以建立。

其他地区。从3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博物馆发展还出现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建设方向从以欧美博物馆活动为样板、以大城市中型单科博物馆为中心,转变成基于日本精神、以乡土博物馆为中心。进入20世纪之后,印度博物馆数量增长很快。它们绝大多数是由政府建立的。在新建馆中,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发展迅速。在印度尼西亚,20世纪30年代地方博物馆建设迎来一个突进。位于万隆的地质学博物馆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在非洲,更多的博物馆是在进入20世纪之后建立起来的,且依然处在殖民势力的控制之下。1936年,由法国政府支持创建的法国黑非洲研究所在非洲西部的象牙海岸(今科特迪瓦)建立了阿比让国家博物馆(1944)等一批博物馆。到1940年,英国殖民者仅在南非就建有31座博物馆。这些殖民势力对博物馆的控制一直持续到非洲独立之前。与19世纪不同,这一时期的博物馆内容有所变化。在摩洛哥,以古建筑为依托的一些民族和考古方面的博物馆陆续建立起来,使博物馆的建立与文化遗产、古迹保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南美地区,巴西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社会政治结构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国家文化概念发展起来。国立科学博物馆(1922)、国立历史博物馆(1922)等随之建立。其中多数被安置在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中。这些博物馆连同先前的博物馆一起,服务于遗产保护。总之,在经过了兴起和初步发展之后,现代博物馆基本成形,博物馆作为一个面向普通公众的实物机构的形象确立起来。博物馆反映的主题内容是艺术、历史和自然科学等,它们发挥着收藏、科研、教育等多种功用。不同区域博物馆的特点逐步形成。以苏联博物馆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特征,以欧洲博物馆为代表的强调保护传统特征和以美洲博物馆为代表的突出教育的特征逐步显现出来。

第二节 当代外国博物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一个和平发展环境,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出现文化建设高潮,带动了博物馆事业的兴盛。战后从殖民统治下独立的新兴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作为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象征意义,尽管博物馆数量与规模都有限,但打破了以往世界博物馆由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一统天下的格局。

 一、发达国家的博物馆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引领着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潮流。今天,发达国家依然掌控着世界博物馆的话语权。

(一)美国

美国博物馆在理念和实践上走在世界前列,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今博物馆发展的趋势。美国博物馆在社会服务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1966年,时任美国史密森研究机构执行秘书的博物馆学家、鸟类学家狄隆•利普里提出了“社区博物馆”概念,并在华盛顿城郊的一个黑人居住区——阿那考斯特社区建立了博物馆,由此开创了世界上首座社区博物馆。

在博物馆服务的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是战后美国博物馆发展的重要特点。1969年建立的旧金山探索馆,采用全方位互动体验的方法创建了博物馆知识传播的新模式,开创了科技馆“科学中心”的时代。这种互动体验模式,改变了知识传播的单一输送模式,不仅对科技类博物馆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为社会历史类、艺术类博物馆所借鉴。

1992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提出了“移动博物馆”概念并得到广泛实践。2006年美国博物馆首先开设网上课程,开展远程教育,将新兴科技应用到博物馆服务学校教育方面,打造“互联网+”平台,使线上线下互动,实现“展教融合”的知识传播新模式,进一步拓展了美国博物馆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并列为核心要素的博物馆服务理念。

(二)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博物馆损失惨重。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英国政府逐步削减了对博物馆的财政补贴,使传统博物馆发展面临经费不足的困难,传统博物馆被迫放下架子,向市场要效益。当时由工业考古热潮催生的一座座工业遗产博物馆,成为英国博物馆发展的亮点。70年代,英国第一座大型露天工业遗址博物馆一一铁桥峡博物馆诞生。1986年,以铁桥峡博物馆为主体的“铁桥峡工业景观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际工业遗产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范例。

20世纪90年代,英国确立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拉动国民经济的战略,大量经过改造后再利用的旧仓库、厂房、车间等工业建筑,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主要办公用房,也有一部分被直接改造为博物馆(美术馆),以英国伦敦泰特家族的泰特系列美术馆为代表。

(三)法国

七八十年代,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实施了几项重大举措:一是在70年代建立了以法国总统蓬皮杜名字命名的“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这座集博物馆、图书馆、艺术表演等于一身的文化综合体,代表了一种新兴的综合类博物馆,从建筑设计和形象上都改变了传统博物馆的面貌。二是卢浮宫增设的一个参观入口处以“金字塔”造型面世。这个每年能接待数百万观众的场所,成为与卢浮宫不可分离的侧厅,开创了博物馆新旧建筑“和谐”相处的范例。

三是由奥赛旧火车站改造而成的奥赛美术馆落成开幕。这一由法国总统蓬皮杜于1971年提出的改建计划终于在1986年得以实现,成为巴黎城市旧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为博物馆的样板。

四是法国首创生态博物馆类型。以乔治•亨利•里维埃创建的法国地区自然公园和雨果•戴瓦兰创建的克勒索—蒙特索人与工业博物馆为代表的生态博物馆实践,在国际博物馆界产生重大影响,并引发了一场文化运动。生态博物馆理念促进了传统博物馆朝着更贴近服务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

(四)德国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欧洲工业遗产保护热潮中诞生的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址博物馆,成为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博物馆模式的典型。鲁尔开辟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以工业遗址和博物馆组成的景观为主体,成为鲁尔工业城市振兴的重要特色。

(五)苏联—俄罗斯及东欧地区

以苏联为领导核心的东欧国家在战后以与西欧不同的价值观主导博物馆的发展路线和方针政策。70年代是苏联博物馆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与社会力量一起办博物馆。但片面追求数量造成博物馆质量问题突出,此后国家对博物馆进行了整顿,同时又重点建设了一些科学技术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和民族友谊博物馆。苏联十分重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强调博物馆应成为“宣传鼓动工作的中心”,要“宣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帮助教育新的一代人”。90年代初,苏联解体,经济状况恶化,博物馆数量大幅下降。

(六)日本

50年代前期,日本实施《博物馆法》,将博物馆列入教育设施范畴,采取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合作的政策,重建和新建博物馆作为新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而展开。60年代,科普类博物馆、美术馆、乡土博物馆的数量增长较快。七八十年代,国内自治团体竞相建立公共博物馆,迎来了政府与市民共同建设博物馆的时代。2003年日本推出博物馆改革新方案,以“和市民一起创造博物馆新的价值”,建设“理想的博物馆”为目标。尽管日本经济20多年停滞不前,至今尚未从困局中走出,博物馆发展步履沉重,但日本博物馆的社会服务理念紧跟着欧美国家博物馆的发展潮流前进。

(七)澳大利亚

二战后,当欧洲的一些国家还在尽力修复战争创伤时,澳大利亚已走上经济发展之路,文化教育事业在经济力量的支持下也快步前进。澳大利亚博物馆发展追随英国博物馆发展的步履,在博物馆的办馆理念和实践活动等方面,都紧跟欧美国家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关注于服务社会和服务教育事业,采用灵活多样的博物馆服务方式,成为促进澳大利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亚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在澳大利亚的博物馆中,除了反映土著文化之外,移民文化是其重要特色。悉尼和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移民文化博物馆的集中区域。 

二、发展中国家的博物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地区的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纷纷脱离殖民主义统治,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新独立国家把前殖民统治者建立的博物馆收归国有,并进行了“博物馆去殖民化”运动。发展中国家的博物馆具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一是突出宣传革命或民族的精神,重视建立反映民族独立历史的博物馆;二是博物馆的内容注重本国传统文化,展现本国历史和艺术以及民族与民俗;三是不仅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也注重对本民族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中国家由于过去长期处在殖民主义统治之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歧视与破坏,博物馆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博物馆的规模与数量增长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拉丁美洲共有1500多座博物馆,其中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和古巴为多。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收藏了27000件反映墨西哥古代历史文化面貌的文物,集古印第安文物之大成,有世界第一人类学博物馆的美称。1964年建造的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新馆,融合印第安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于一体,成为驰名世界的博物馆建筑。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地区一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博物馆的发展,其中,科技馆建设步伐更快。1977年新加坡建立科学中心。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也都建设了科技博物馆。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被殖民统治期间,曾有许多古代文物被肆意掠夺到国外。今天在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卢浮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一些国际著名博物馆中,都收藏着许多来自不同时期殖民地或被占领国的重要文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全球范围民族主义复兴的背景下,这些发展中国家(和民间团体)纷纷向占有国提出文物返还的要求。2002年12月,世界18家著名博物馆馆长联合署名发表了《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明确表示了反对将收藏在博物馆的古代文物归还给原属国的立场。发展中国家的流失文物返还之路还很漫长。

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的收藏实践

中国对珍贵遗产的收藏、保护和利用的实践由来已久。至晚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了对珍贵遗产的收藏、保护和利用的实践活动,并建立相应的保存设施,如殷人保藏典策的府库等。在此后的数千年间,陆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保存设施,其中,著名者如周代的天府、玉府,春秋时期的孔子庙堂,秦汉时期的上林苑、麒麟阁、武库,唐代的凌烟阁,宋代的稽古、博古、尚古三阁,明清时期的功臣庙、南薰殿、万牲园、武英殿等,均有收藏之用途。这些设施或保存文物宝器类收藏,或保存自然标本,但后者似远不及文物宝器收藏发达。这一现象可能与古人对于两类收藏对象功用的认识有关。

中国古代遗产的收藏、保护和利用实践并未直接生成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这样的概念,但其中蕴含了一些博物馆性质的因素,如收藏、保护和利用珍贵遗产的意识、最初的公共性。在很多时候,这些收藏实践贯穿了娱乐的功能,有些可能还孕育了教育观念。而且,在长期的收藏、保护和利用的实践中,较早地发展起较为完备的收藏的管理、著录制度、保护方法与技术。当现代博物馆在中国兴起之后,这些制度、方法和技术融入了中国现代博物馆的运营之中,成为中国现代博物馆发展的有特色的重要支撑之一。中国古代遗产的收藏、保护和利用实践及相关设施的发展,逐步形成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遗产保存和记忆系统,从而丰富了人类收藏、保护和利用遗产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其在人类遗产的收藏、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历史贡献、价值和地位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索。 

二、现代博物馆在中国的出现

现代博物馆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古代相关实践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从西方引进的,并且是与近代以来西方殖民势力入侵、西学和新学盛行与中国社会近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中国人在国外看到了现代博物馆

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亡图存,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之下,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他们在国外接触到包括像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日本帝室博览馆等著名博物馆在内的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并以笔记、日记、游记等方式,将所见记录下来,介绍给国人。最初,对于西方现代博物馆,中国人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新奇,观察到形式上的多样化,并简单地将其类比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园”“苑”“库”“馆”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国人对于博物馆日渐形成了更接近其本质的认识,看到了多种不同形式下的共同性。一些人对西方博物馆展出内容看不惯或不理解,从而表现出一种谨慎的态度,但更多人则看到了博物馆机制之利,如“开风气”“广识见”“有益于民生”等,进而开始鼓吹建立博物馆。对西方现代博物馆的接触和体认对后来的中国博物馆建设实践起到了借鉴作用。

(二)外国人在中国的早期博物馆实践

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现代博物馆陆续在中国建立起来。其中年代较早且较有影响的机构包括1868年法国人韩德在上海建立的徐家汇博物院、1874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创建的上海博物院等。这些博物馆大多为综合性博物馆。这些实践在将现代博物馆实体引进中国,传播了博物馆观念的同时,也借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博物馆还充当了珍贵遗产掠夺者的不光彩角色。

(三)中国人最初的博物馆实践

随着国人对于西方现代博物馆认识的不断加深,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民间的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筹划创建博物馆。其中,最为成功、最具有影响力的是清末状元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

在民间实践兴起之后,清政府设立了一些部门管理博物馆事务,如在中央一级学部专门司下设立专门庶务科负责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学术技艺等事务。在各省学务公所设图书课(科)掌管图书馆、博物馆等事宜。由于当时清政府业已内外交困,这些努力并没有产生出实质性的结果。总之,在中国,现代博物馆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出现的,是自主力量和外来入侵力量双重作用下的产物。这种特殊背景使中国博物馆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浓厚的救亡色彩,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并深深影响到后来中国博物馆发展的观念取向和道路选择。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改造工具的责任意识是与现代博物馆在中国的出现相伴生的。因此,“社会使命”被看作中国近代以来博物馆发展的特点之一。中国现代博物馆的外来“侵入”特征与中国固有的遗产收藏、保护和利用传统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如何协调这种矛盾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长久命题。

三、现代博物馆在中国的初步发展

(一)民国建立至20年代末的博物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受民族文化保存思想等的影响,保护文化遗产、建立博物馆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关注,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公共力量开始介入博物馆建设。公共力量的介入促成了不同层次公立博物馆的形成。一方面是国立博物馆的建立,像国立历史博物馆(1912)、古物陈列所(1914)、国立北京故宫博物院(1925)等。这些博物馆是“国家本位”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地方公立博物馆的迅速发展。到20年代末,已先后建成了河南博物馆、浙江西湖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在公共力量之外,私人博物馆也得到了发展。这些私人博物馆是私人筹款、董事会主持的博物馆。其中包括颜文梁创办的苏州美术馆(1919)、曾叡创办的福建博物研究院(1923)、王遵先创办的兰州市立博物馆(1928)等。

公、私力量的共同努力使得中国博物馆在发展初期呈现出一种良性发展的态势,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20年代末至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博物馆

博物馆事业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建立了包括上海市博物馆等在内的一批新的博物馆,并开始筹建中央博物院等大型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数量增长迅速。初步建立起了博物馆内部制度。在藏品保管诸多方面,已经建立起一系列的规则,如《古物陈列所各库存储古物保管程序》等。在人员管理方面,也出现了对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基本资格要求等。此外,博物馆的对外活动也比较活跃。1935年,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河南博物馆和安徽图书馆所藏铜器、玉器、瓷器、书画等,曾赴英国伦敦参加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中国历史文物首次在西方公开展出,引起了广泛的影响。1935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在北平成立。次年,上海市博物馆开始对新入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开启了博物馆的职业化进程。这一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在各主要领域均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达到了旧中国博物馆事业的高峰,被称为我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期。现代博物馆格局初步形成。在革命根据地,共产党人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也建立了像中央革命博物馆(位于江西瑞金叶坪)、红军学校模型室等设施,开始了最初的博物馆实践。它们是一种新型的博物馆,代表了我国博物馆发展的一种新方向。伪满洲国统治区,日伪为实施和巩固殖民统治,也建立了一些博物馆,如1935年成立的伪满洲国“国立博物馆”(1939年改称奉天分馆)、热河宝物馆等。它们成为日伪实施殖民统治、进行奴化教育和掠夺遗产资源的工具。

(三)全面抗战爆发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博物馆

受战争环境影响,这一时期博物馆事业遭到很大的破坏。博物馆藏品损失巨大。像中央博物院等新馆的筹建工作也被迫中断。博物馆的正常运转难以为继。博物馆事业基本上处于半停顿和守摊子的状态,甚至陷入倒退的境地。长期战乱造成博物馆数量锐减。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博物馆数量仅存25座,且状况堪忧。

在局部地区也新建少数博物馆。比如,在国民党统治区,1941年3月,在成都建立四川博物馆。1944年12月在重庆北碚建立中国西部博物馆。此外,还有北碚民众博物馆、北泉历史博物馆等。中国西部博物馆是抗战期间最重要的博物馆,代表了当时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水平。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出于对群众进行革命教育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包括举办展览会、建立展览设施等活动在内的博物馆实践。自1943年起,延安就陆续举办了大规模的展览会,并建立了诸如生产馆、翻身馆、时事馆、卫生馆等设施。展出对象包括工农业的产品、发明创造、战利品、翻身物品等。当时一些学校如鲁迅艺术学院也建有陈列馆(室)等。1940年建立的成吉思汗纪念堂、蒙古文化陈列馆,1946年在西北党校设立的四八烈士纪念室(陈列遗作、译著、纪念文章等),1947年在哈尔滨建立并于次年开放的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牺牲烈士纪念堂等,是当时较重要的设施。在伪满洲国统治区,也零星建有新馆,如1939年1月,在长春建立的所谓的“国立中央博物馆”,1941年在佳木斯则建有东宫(铁男)纪念馆等。这些博物馆随着伪满政权的倒台而消失,存在时间很短。总体上看,从全面抗战爆发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中国博物馆事业呈现出一种整体停滞状态下的局部发展。综上,中国对珍贵遗产的收藏、保护和利用实践历史悠久,但中国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是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不断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造成旧中国的博物馆发展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公立与私立并存,中国人与外国人建立的博物馆并存,甚至一度出现了国统区、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和伪满洲国等多区博物馆并存的局面。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现代博物馆经历了一个从观念传播到实践的过程,博物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艰难地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现代博物馆生成和发展的这种特殊环境,中国现代博物馆从一开始,就带有较为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独立性不强,西方痕迹明显。这一特点为日后新中国博物馆提出了一个现实的、无法回避的任务,即去殖民化。

第四节 当代中国博物馆

一、新中国博物馆的初步发展

(一)改造与整顿时期的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博物馆仅存25座,其中多数已经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新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从改造与整顿旧博物馆中起步。在政务院文化部之下设立文物事业管理局,管理全国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各大行政区和省、市、自治区也相应设立文物博物馆管理部门。1950年,中央政府政务院颁发《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和《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等法令,严禁文物非法出口,有效地制止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猖獗的文物盗掘、盗卖和外流。同年,中央政府政务院又发布《关于征集革命文物的命令》,发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抢救性文物征集运动,空前地扩大了博物馆馆藏,为博物馆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1年,文化部发布《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指出“博物馆事业的总任务是进行革命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要求各地学习苏联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建立地志性博物馆。这一指导性文件为推动新中国各地的地志博物馆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初步发展时期的博物馆

1956年4月,文化部文物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国博物馆的基本性质与基本任务。在此后的几十年,“三性二务”论在中国博物馆的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956年5月文物局在济南召开全国地志博物馆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广山东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并确定了“地志博物馆”作为省级博物馆建设的基本模式。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了在北京建设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决定。三大馆的建设集中了新中国成立十年来考古与文物工作的成果和博物馆工作的经验,在陈列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方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代表了当时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水平。

(三)挫折与停滞时期的博物馆

1958年到1960年间,中国博物馆界在“大跃进”方针指导下,出现了“全民办馆”的高指标、放卫星的浮夸问题,使博物馆发展脱离了正常轨道。经过贯彻“八字方针”,博物馆发展回到了正常轨道。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工作被否定,博物馆被冲击,馆藏文物成为“破四旧”的对象,博物馆的陈列大多被造反派勒令关闭,有的博物馆甚至连机构都被撤销、工作人员被解散。1970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图博口领导小组”,作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图书馆、博物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恢复图书馆、博物馆方面的工作。有些博物馆开始举办配合政治教育需要的展览。1971年8月,“图博口领导小组”在北京筹办“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出土文物展览和出国文物展览,向各地博物馆发出关于选送出土文物的通知。各地博物馆以此为契机,陆续调回下放人员,迅速展开文物清理、保管和陈列等业务活动。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9年6月,国家文物局颁布《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该条例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博物馆的“拨乱反正”,而且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系统、完整的博物馆管理规章,对以后的博物馆规范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博物馆

(一)博物馆数量增长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复苏,文化需求上升,大众旅游兴起,博物馆以“逐步发展”的节奏稳步向前。80年代新建的博物馆主要为文物局系统种类各异的小型博物馆,其中以人物类纪念馆为多。90年代开始,中国博物馆发展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新建了一批大型的现代化博物馆;二是文物局系统以外社会力量办的博物馆数量增长加快。1991年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落成开放,代表着新一轮大型博物馆建设高潮的到来。2012年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1992年12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家民办博物馆一一“四海壶具博物馆”。接着北京、西安、广州等地的民办博物馆也陆续诞生。这些非国有博物馆的出现,改变了国有博物馆一统天下的面貌。

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展览数量与观众数量的增加。免费开放不仅为公众去除了博物馆“收费”的门槛,还推动了博物馆重构其价值定位,重新确定其社会责任和任务,从注重物、知识和历史,转向对“人”和“人的发展”的重视。“免费开放使博物馆明确社会公共服务的本原,回归让公众分享人类智慧成果的基本职能,回归博物馆作为社会发展智力支持条件的社会定位。”

(二)博物馆发展多样化

博物馆的多样化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办馆主体的多样和博物馆类型的多样。从90年代初期出现首家民办博物馆起,我国博物馆的办馆主体逐渐形成国家办、部门办、行业办、集体办、私人办的多元化格局。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文物系统与其他系统博物馆齐驱并驾。非国有博物馆作为国有博物馆的一种补充,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有博物馆在藏品和种类上的不足,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扶持。2010年国家“五部二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大力推动民办博物馆的发展。

(三)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

新中国成立后,曾有高校设立博物馆专业,但因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太少而被撤销,以至于改革开放初期博物馆专业人员队伍发生严重断层。1980年复旦大学分校(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和南开大学在历史系设立考古与博物馆本科专业,以后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在本科和硕士层面开设了博物馆专业。随着全国博物馆数量的增长和博物馆专业人才需求的加大,到2010年,全国已有30多所高校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培养点,其中有的高校还设有博物馆学博士点。从80年代起,国家文物局先后在扬州、泰安、西安等地建立了文博专业职业培训基地,邀请博物馆专家与高校教师为博物馆在职人员开设各种短期业务培训。2010年以后,国家文物局又有计划地开展了对全国博物馆新进员工的职业培训,各地文物主管部门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对本地博物馆员工的短期专业培训。

(四)博物馆管理日益规范化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其中“馆藏文物”相关内容与博物馆管理直接相关。此后,国家文物局相继颁布《革命纪念馆工作试行条例》《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规章,规范了博物馆藏品的征集、保管和安全保卫等具体工作的原则与方法。进入21世纪,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过程中暴露出的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博物馆主管部门从注重博物馆数量增长转向重视博物馆质量的提高,加快了博物馆法规建设的步伐。2005年文化部颁布《博物馆管理办法》。2008年,国家文物字启动全国博物馆评估定级的质量认证工作,为博物馆建设的专业化、规范化与科事化提供质量标准。2015年国务院颁布《博物馆条例》,为健全和完善博物馆管理,有效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推动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博物馆协会活动积极展开

1982年3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成立(现改名为中国博物馆协会),次年7月,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组织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开展为博物馆服务的各种业务培训,编辑出版《中国博物馆通讯》《中国博物馆》(季刊)和博物馆学专著、资料等,反映各地博物馆的重要活动和博物馆学研究成果。主持全国博物馆质量评估定级工作,开展各种有关推动博物馆发展的全国性评比活动。博物馆通过自身的改革,与时俱进,增强了服务社会的意识,在实践中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在业务活动中,从传统的“以物为主”向“以人为主”转变。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提升博物馆社会服务质量是这方面的具体体现。在办馆方向上,由“内向型”朝“外向型”转变,增加了博物馆活动的社会开放度。博物馆陈列展览主题的设计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博物馆藏品研究,并有计划地逐步在博物馆网站公开博物馆藏品目录,实现藏品资源的社会共享。在博物馆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办事效率,对组织机构、人才聘用以及人才激励机制等实施了改革,以适应国内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最高层领导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让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将保护好和利用好文物提升到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滋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推社会发展进步的高度,为博物馆工作指明了发展斉向。最近,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国内9个著名大博物馆与电视台、传媒公司等媒体联手制作“国家宝藏”文博探索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推出,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深受公众欢迎。深入发掘博物馆文化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博物馆人员肩负的时代重任。

三、港澳台地区的博物馆

(一)香港的博物馆

1962年落成的香港博物美术馆是香港第一座现代意义的博物馆,藏品涵盖艺术与历史两大范畴,1975年拆分为香港艺术馆和香港博物馆。1980年香港天文馆的落成,标志着博物馆建设高潮的到来。2000年11月,香港文化博物馆开馆,第一年观众数量就超过百万。

香港的博物馆在服务社会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一方面开办普及性讲座、工作坊、工艺班等,提升公众对艺术、历史和科学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配合学校的美术、历史、科学教学,举办教师培训班,并与高校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香港各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大多来自社会捐赠。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与内地的交流日益频繁,香港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介绍中国艺术、历史和文化内容的展览。香港艺术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还引进了一些外国大展,以开拓香港市民的文化视野。

(二)澳门的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以前,全澳门只有2家博物馆。其中,孙中山故居是澳门现存开放最早的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随着澳门社会经济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的模式,澳门迎来了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十年。为配合旅游业发展,澳门建立了大赛车博物馆和葡萄酒博物馆。同时,对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西方历史建筑,加以维修保护,改造为博物馆。如天主教艺术博物馆、玫瑰堂圣物宝库等。澳门的博物馆大体上规模都较小,多以专题陈列为主,展示内容以反映本地历史文化为主,涉及考古、历史、民俗、民生、宗教、艺术、海事、人物等各方面。

(三)台湾地区博物馆

台湾地区博物馆发端于日本统治时期设立的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殖产局附属博物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该馆为民国政府接收,改名为台湾省博物馆。该馆藏品主要为台湾历史(包括民族民俗)类文物和地质、动物、植物类标本。

1956年建立台湾科学教育馆。1957年建立历史博物馆,该馆以原河南博物馆迁台的中原文物及战后日本归还的古物为主要藏品。台北“故宫博物院”于1965年落成并向公众开放。其藏品为国民党政府逃离大陆时迁台的文物(包括原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文物,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挑选出的国之重器、珍贵典藏)。今天,台湾的博物馆总数已达400多座。博物馆类型多样,有艺术、历史、人类学、考古等约20种。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业十分活跃,对大陆博物馆界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进入21世纪,社会各界对博物馆建设依然保持很高的热情。台湾致力于推行乡镇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博物馆承担著促进地方文化生活繁荣发展的角色。

第五节 当代博物馆的新发展

当代博物馆服务社会的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为满足社会公众不断产生的新需求,博物馆不断改变自己,更深地植入社会,由“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新的博物馆类型逐渐产生,同时应用新兴科技、涉足环境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正成为博物馆自觉的行动。

一、博物馆的社会使命感上升

新世纪之初,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形成了强大冲击,使多元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博物馆界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主动涉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200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通过《上海宪章》,启动了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实践。许多博物馆自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保护纳入工作范围,并通过多种活态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对定义的修改中,表述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博物馆界主动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

二、新型博物馆的出现

(一)生态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著名博物馆学家乔治•亨利•里维埃引入瑞典斯堪森露天博物馆的理念,把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在法国创立了第一代生态博物馆——法国地区自然公园。1974年,著名博物馆学家雨果•戴瓦兰在法国东部的克勒索-蒙特索煤矿区建立了一座人与工业博物馆,并正式使用“生态博物馆”名称。国际博物馆协会编的《博物馆学关键概念》对生态博物馆的表述为:“生态博物馆,是一个致力于社区发展的博物馆化的机构。它融合了对该社区所拥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存、展现和诠释功能,并反映某特定区域内一种活态的和运转之中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同时从事与之相关的研究。”

生态博物馆的出现在国际博物馆界掀起了一场博物馆革新运动。90年代后期,生态博物馆理念被引进中国。1998年10月,中国首座生态博物馆在贵州六枝梭戛苗族村寨诞生。该生态博物馆与分布在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风景名胜区相结合,将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地保护起来,赋予了生态博物馆实践新的内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陆续建立一批新的生态博物馆,开辟了中国特色生态博物馆的新模式。

(二)社区博物馆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目前学界对“社区”的定义存在较多分歧,因而也影响了社区博物馆概念的确定。在我国社区博物馆是以收藏、保存和展示与当地社区居民在感情上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反映该地区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变迁的历史见证物为手段,提升社区居民素质,增加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进社区经济和文化发展为冃标的机构。社区博物馆概念由美国首次提出并付诸实践。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普遍实施全面的解决贫困问题战略,社区发展成为一个中心主题。美国博物馆界同社会其他各界一样,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同时也积极思考怎样将博物馆的人文关怀送到贫穷社区的弱势群体中。1966年,美国博物馆学家狄隆•利普里提出了直接参与社区发展的“社区博物馆”概念。社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学习的场所,以解决社区中的居住、失业、教育、吸毒和犯罪等社会问题。同时,恢复和保护因人口迁移业已丢失的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集体记忆,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中国第一座社区博物馆一一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是为了保护“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延续福州老城区的文化价值和传统而建立的。社区博物馆关心当地的、当下的社区,着力解决人与社会(社区)之间的问题,代表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是居民充分行使话语权、争取自身权益的平台。

(三)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

近现代工业遗产是指世界工业革命以来的近现代工业文明遗存。工业遗产博物馆属于工业博物馆范畴。工业博物馆又可细分为“传统工业博物馆”与“遗址性工业遗产博物馆”两个子类。前者属于传统的科学技术与工业史类博物馆,后者则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遗址性工业遗产博物馆,以在工业旧址上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为特色。英国铁桥峡博物馆和德国鲁尔“关税同盟矿区”为代表的大型露天工业遗址博物馆的诞生,标志着遗址性工业遗产博物馆走向了发展的高峰,成为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发展的主流。遗址性工业遗产博物馆有“大遗址型”和“一般遗址型”两种。“大遗址型”工业博物馆既保存工业遗产中的建筑物、环境场所和工业设施等物质实体,又保存工业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和传统等精神内涵,通过对工业遗产地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的双重保护,记录并展示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工业文化和历史信息。“一般遗址型”工业博物馆坐落于旧厂房或仓库等工业建筑遗产中,或由旧产业建筑改造而成,其馆藏品和展览一般都是原工业遗物和关于工业历史的内容。

还有两种与工业遗产有关的特殊形式博物馆。一种是“旧瓶装新酒”式,即将工业建筑遗产的实体保存下来,通过功能置换和空间重组改造成其他主题的博物馆。另一种是企业博物馆式。出于反映本企业(或本行业)的历史发展、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保护部分已淘汰的生产设备之需要,利用原厂房、车间建立博物馆。从工业遗产保护角度看,这种企业博物馆也可纳入工业遗址博物馆范畴。

三、博物馆走向市场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普遍遭遇经济萧条,许多国家改变了对博物馆的政策,逐步削减政府财政对博物馆的拨款,号召博物馆向私人、企业和社会团体筹集资金,向市场要效益。为了生存与发展,博物馆被迫走向市场。伦敦科学博物馆率先设立了市场营销部,主管统筹博物馆的市场营销业务,这种方法很快为其他博物馆所效仿。美国的许多博物馆馆长也改变了观念,纷纷设立营运、营销等职能部门,许多服务项目都承包给私营公司,以追求效率和效益。私立博物馆早已市场化运作。私立博物馆的经费中,政府补贴的占比不高,主要依靠自己创收和私人、企业或基金会、社团等捐赠或赞助。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公益性事业,理应由政府主导,由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维持运行。但是当国家财政发生困难,不足以提供维持社会公益性机构运行的经费时(或必须大幅削减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财政拨款时),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就面临危机。为了自救,博物馆要开发文化产品,要培育市场,在一定条件限制下开展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经营和服务,以获取经济收益用于博物馆发展的需要。博物馆开展经营活动是有底线的,首先,不能使藏品受到丝毫的损失;其次,不能损害观众利益,不能偏离博物馆的宗旨;再次,博物馆的经营活动所得,只能用于博物馆发展需要,而不能成为博物馆经营管理者的经济回报。如果博物馆私人经营者为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而滥用(或过度使用)博物馆藏品资源,必然导致藏品保护受到影响,甚至使藏品遭受破坏,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正是出于这种担忧,我国博物馆学界旗帜鲜明地反对国有博物馆(包括文化遗产资源)尝试让私人经营管理的做法。总部设在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从跨国企业的经营方式中受到启发,大胆地“走出去”和“引进来”,开创了“古根海姆式”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模式。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成功运作,赢得了国际财团和金融、媒体巨头的广泛兴趣和参与,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赞助群体。尽管有些博物馆同行并不认同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营销策略,但是国际上仍有不少博物馆在效仿。

四、新兴科技在博物馆广泛应用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突飞猛进,不仅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博物馆发展带来了机遇。20世纪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首先开始了数字博物馆建设,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藏品管理、研究、展览和博物馆管理等方面,提出“存储数字化、传递网络化、管理电脑化、资源共享化”四个方面的目标。博物馆内部局域网的建立,可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效率。数字博物馆的建设给博物馆发展增添了动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应用、社交媒体、众包、物联网、自然用户界面等一批新媒体技术的涌现,促使博物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陈列和简单的互动,而是利用各种新兴媒体,鼓励公众与博物馆互动,共享博物馆的资源,使观众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受教育者)转变成知识传播的“参与者”。在数字博物馆建设中,许多博物馆从藏品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向博物馆展览与公众服务方面拓展。

博物馆数字化并不是新兴科技在博物馆应用的终点。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信技术兴起与发展,一种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信息传递模式为核心的智慧博物馆成为新的趋势智能技术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是博物馆建设在数字博物馆基础上的未来发展目标。

第四章 博物馆藏品的征集与管理

第1节 博物馆藏品

藏品是什么?藏品=文物?藏品=展品?

 一、藏品定义:

藏品,是博物馆根据本馆的性质、特点、任务,按一定标准有计划入藏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有关文物、标本和实物资料等物件,它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科学文化财产,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藏品种类:

①文物②自然标本③实物资料④非实物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藏品范围拓展:

随文物范围拓宽而扩大;从室内(库房)管理拓展到室外(露天博物馆);随文物时限的延长而拓展;随遗产形态的拓展而拓宽。

第2节 藏品征集的方法和要求

藏品征集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按照征集工作的规律来办事。要求博物馆工作者理解并掌握征集工作的规律和方法,明确征集工作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征集工作的质量,以便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效。 

一、藏品征集的含义:

藏品征集是博物馆根据本馆的性质、特点和任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地不断积累补充文物、标本和实物资料等物件的一项基本业务作。从根本上来说,征集工作也是博物馆一项科学性极强的研究工作。

二、藏品征集目的:

①珍藏、保存文物,从而妥善地保护文物,传之子孙后代;②为陈列展览提供展品,使陈列展览更生动、形象,更具说服力;③为科学研究提供实物资料,使科学研究建立在广泛的科学的基础之上。 

三、藏品征集途径和方法:

(1)社会征集①专题征集②收购③接受捐赠④调拨⑤馆际交换⑥接收移交⑦借用(2)民族学调查征集(3)考古发掘(4)自然标本采集 

四、藏品征集要求:

①成立专门机构或委派专人;②制定科学的征集计划;③征集成套完整的实物资料;④做好近现代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物件的抢救性征集;⑤严格做好科学的原始记录。

第3节 藏品征集的范围和政策

一、藏品征集范围:

根据博物馆的性质、特点来确定。 

二、藏品征集政策:

征集政策应包括征集对象和范围、征集条件标准、征集方式方法等内容,还要规定征集主体的资格。

第4节 藏品管理及其制度化

一、藏品管理含义:

藏品管理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实现其收藏机构职能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博物馆对藏品进行保藏、保养、保护、整理、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藏品的永久保存,并为提供利用创造方便条件。

二、藏品管理的内容和范畴:

藏品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范畴应该包括从藏品征集到藏品保护的全部工作。其中,藏品征集是藏品管理的前奏序曲,它为藏品管理提供工作对象;藏品保护是藏品管理的伴侣,它从始至终都在为藏品管理工作对象保驾护航。

三、藏品属性与藏品管理目的:

(1)藏品的双重属性①藏品的自然属性。②藏品的社会属性。

(2)藏品管理的目的(目的有矛盾,有两种对立观点)①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和损坏。②研究其内涵,为社会上的广泛利用提供方便条件,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

对立观点:①单纯强调“藏”;②片面强调“用”。

四、藏品管理的要求:

①制度健全②账目清楚③鉴定确切④编目详明⑤保管妥善⑥查用方便⑦科学保护⑧加强研究

五、藏品管理的规章制度

1.藏品管理法规

(1)法规名称及其作用:这些法律、法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一方面可以加强国家对文物(藏品)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事藏品管理工作必须遵守的原则。

(2)藏品管理法规具体内容

2.藏品管理制度

(1)藏品管理规章制度的意义: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是实现藏品管理科学化的有力措施,它对保证藏品管理各项工作有秩序有成效地进行,使藏品管理各项工作规范化和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2)藏品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藏品管理规章制度按工作内容和性质归纳可分为两大类:

1)一类是对藏品科学管理方面规章制度:①藏品入藏标准;②藏品移收(移交)办法;③藏品总登记职责的规定;④文物藏品写号的规定;⑤藏品卡片填写说明;⑥藏品定名条例;⑦藏品分类大纲;⑧藏品定级标准细则;⑨藏品编目细则;⑩藏品库房管理制度;⑪保管员工作事项;⑫钥匙使用管理办法;⑬藏品出、入库规定;⑭藏品核对统计的规定;⑮藏品建档和档案的管理办法。 

2)第二类是对藏品的安全保护方面的规章制度:①关于防火防盗制度;②藏品防尘灭菌杀虫消毒的规定;③库房温湿度、光照度的规定;④通风、晾晒的规定;⑤文物拍照的规定;⑥藏品检测化验的规定;⑦修复的规定⑧复制、临摹的规定;⑨关于临摹书画藏品的规定;⑩藏品搬运的注意事项。

第5节 藏品管理流程

藏品管理各个工作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定的藏品管理工作流程。

一、藏品接收与登记

(1)接收

这是博物馆保管部门进行藏品管理工作的开头,也是征集工作的结尾。接收,是一道正式手续,即由保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按入馆凭证或清册对文物、标本等物件进行核收。注意三个具体问题:①分清来源,区别处理;②按书面凭证逐件清点验收;③与文物、标本等物件有关的各种原始记录,要同时接收过来。

(2)登记

是博物馆对入藏的文物、标本等物件进行逐件、逐项记录的工作,是藏品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程序,即履行登记的手续。登记是开展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妥善保管和科学管理的关键,是藏品管理工作的基础。登记首先是确定国家藏品产权的依据,其次是为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博物馆藏品保管状况提供必备的业务依据。藏品登记工作主要包括登记藏品总登记账,建立藏品登记的辅助账册和藏品登记卡片等内容。藏品总登记。

藏品登记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制度性都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必须要足够重视,并有专人专职负责。

二、藏品分类与库内管理

(一)藏品分类

定义:藏品分类就是划分藏品类别,是按一定的原则方法,根据藏品性质或形式上的同和异把藏品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具有同一特征的藏品聚集在一起,不具有这一特征的藏品区分出去,另行归类的过程。 凡是确定为博物馆基本藏品的一切物件,都需要根据其性质、质地、内容等特点进行科学分类。要求:藏品分类必须有利于藏品的科学管理,必须有利于藏品在陈列、展览、科研等方面的提取和使用,因而要做到方便、迅速和准确地提取藏品。藏品分类法应该简单明了;藏品分类类目必须概念明确;藏品分类必须遵循科学原理,符合逻辑关系;藏品分类应该有发展的观点。我国常见藏品分类办法:①按藏品质地分类;②按藏品时代分类;③按藏品职能与用途分类;④按藏品性质分类;⑤以藏品所属民族或国别而分类;⑥按藏品质地、用途、又按藏品时代的综合方法。 

(二)库内管理

1.藏品入库

2.藏品的存放排架

3.藏品的提用

4.藏品的库房养护

三、藏品定名与鉴定

(一)藏品定名

藏品定名是对藏品进行全面的鉴定研究与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按照一定规律,用最简练的词句进行标识的过程。藏品定名是提供、认识藏品的重要标志,也是藏品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

藏品定名原则:

1.准确性:对一件藏品的定名,一定要力求准确、简明、具体。要能充分反映藏品的概貌、特征和主要内容,即直接表述出藏品的外在形式和最本质的内涵特征,使名称与藏品相吻合,一见其名,如见其物。

 2.科学性:藏品定名要能够反映藏品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一定要通过科学鉴定和科学研究。 

(二)藏品鉴定

藏品鉴定指的是一个研究过程,即通过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博物馆藏品的真伪、时代、质地、制作过程、流传经过和它所包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上的意义、价值等做出科学而又正确的评价。可见藏品鉴定工作是一项细致而又复杂的科学研究工作。 

藏品鉴定意义:

藏品鉴定的意义在于它能揭示藏品的内涵及其价值,使藏品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藏品鉴定的内容主要有三项:

一是关于藏品真伪的鉴定,一般称辨伪;二是关于藏品年代的确定,又称断代;三是关于藏品价值的评定,也称评价。

 四、藏品编目与建档

(一)藏品编目

编目就是编制目录,藏品编目是博物馆专业工作者对已登记入藏的文物、标本等物件进行最基本的、综合的研究和鉴定,对其外观和实质,以及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做出较为科学而详细的记述,编写出目录卡片;并将单个卡片,进行综合、专题的科学分类,进一步编制成不同形式的目录。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博物馆藏品编制目录卡片,二是通过目录卡片编制综合性藏品目录或专题性藏品目录。藏品编目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编目是博物馆藏品科学管理、科学研究工作中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它既是藏品深入鉴定研究的过程,也是一定时期研究成果的体现。藏品编目,为藏品的管理和利用提供方便,并有利于藏品的安全保护。藏品编目不仅为陈列展览提供多种资料和方便,还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和方便。

(二)藏品建档

建档就是建立博物馆藏品档案的工作。藏品建档工作是围绕藏品各项业务活动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编目工作的继续和发展。藏品建档主要有三方面任务:一是藏品档案的收集,二是藏品档案的整理工作,三是编制藏品档案册。博物馆藏品档案是指在围绕博物馆藏品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系统、科学地记录藏品本身详细情况,具有查考利用和保存价值,并按照一定的档案规则要求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各种文书材料(包括文字记录、图表、照片、声像制品等)。藏品档案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应包括藏品搜集情况记录;藏品入馆原始凭证、原始记录;藏品流传经过记录;藏品人库凭证,鉴定意见记录,定级、分类报告;藏品各种卡片、使用记录、修复记录、研究记录、采取保护性措施情况记录、著录文献索引、有关论著的索引或简报以及藏品残损情况报告、注销凭证等一切与藏品有关的情况记录材料。

五、藏品注销与统计

(一)藏品注销

藏品注销是指对因各种原因已不属于本馆藏品者,通过一定程序在藏品总登记账上加以注明,予以销账的工作。藏品注销工作是使博物馆账物一致的保证。藏品注销,并非都是消极的、被动的行为。事实上,除了因藏品失盗、严重损毁等灾难性原因对藏品注销外,其他各方面原因的注销几乎都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

(二)藏品统计

藏品统计是指博物馆在每季度末和年终时,对藏品增减数字的整理、计算工作。藏品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馆藏各类、各级藏品的实际库存数,藏品增加、减少、流动利用的统计数以及馆内外和国内外展出藏品数字统计等。藏品统计结果要填入各类统计表格中,藏品统计表的种类和格式,基本可以分为以下6种:(1)藏品增减数量统计表;(2)历年增减数量统计表;(3)一级藏品升降级统计表;(4)藏品使用出库数量统计表;(5)年度藏品来源增减表;(6)季度藏品增减提用动态表。

 六、藏品备案

(一)藏品备案的意义及要求

藏品备案是国有博物馆藏品档案的建档部门将已经整理归卷的各种档案卷宗和涉及藏品出库、出境等工作内容的相关文件材料,依照相关要求向上一级行政管理机构报送存档备查的工作过程。藏品备案是国家对各级国有博物馆的藏品实行宏观管理的手段之一,是摸清我国博物馆藏品家底,全面掌握藏品完整信息的必要手段;也是切实履行法律责任,加强国有藏品监管,健全国家藏品保护体系的基本要求。在特殊极端情况下(如自然灾害、盗窃、战争等原因导致藏品遭到损坏、遗失),可为藏品进行维修、追索等提供可靠依据。

(二)藏品备案的内容

1.藏品总账备案。

2.藏品目录备案。

3.藏品档案备案。

4.其他备案。

(三)藏品备案的方式

1.逐级备案制。

2.“双轨制”备案。

第6节 藏品的数字化管理

一、藏品数字化管理的内涵、原理和意义

(一)藏品数字化管理的内涵

博物馆对藏品实施数字化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数据库、数据压缩等技术手段,将实物藏品信息由传统信息记录介质的纸质表单等形式转化为电子数据库记录形式,使保管员能够借助高效快捷的机读管理系统开展登记编目、出入库管理、排架清点、查询服务、统计核对、打印表单等一系列业务工作,从而大幅度提高藏品保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工作方式或状态。简而言之可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高效低耗地开展藏品保管业务的工作方式或状态。

(二)藏品数字化管理的原理

博物馆传统的藏品管理工作对象,分为实物藏品和相关信息两个部分。数字化管理并不能取代实体性的藏品管理操作,恰如计算机不能帮助保管员实施搬运和排架操作。“数字化”的直接对象仅仅是藏品管理中的“相关信息”部分,但抓住了效率问题的关键,能够对藏品管理工作的方式和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三)藏品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与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相比,数字化管理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工作时间和提高藏品安全系数等方面,是提高藏品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二、工作步骤与方法

(一)数字化工作环境建设

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是建立在对现代信息科技引进与应用基础上的。这项工作的起点,就是根据藏品保管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购置或开发一系列硬件和软件搭建所需的工作环境,按工作流程可大致分为采集加工系统、储存系统、输出系统和网络系统等四个主要领域。

(二)藏品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加工

藏品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加工,是实现数字化管理方式的基础和前提。数字化采集加工意味着信息载体转换,指的是利用计算机、数字照相机、扫描仪等数字化工具,把藏品形态信息和传统的藏品账簿、编目卡片或档案册等纸质载体信息转换为电子数据,也称为藏品信息数据库建设。常见的电子数据形式包括文本文件、静态图像文件、图形文件和视频、音频、动画等流媒体文件。通常采用打字、语音输人或扫描方式将文字信息转化为数据库指标项(字段)记录,用数字摄影摄像等方式将形态信息转化为静态或流媒体数字影像文件,用数字录音设备将语音或音响信息转化为数字音频文件,用数字绘图手段将图纸信息转化为数字图形。

(三)数字化藏品信息的日常应用

数字化成果应用是数字化建设的目的。整天与藏品打交道的保管工作者既是数字化建设工程的主要承担人,也是建设成果的最大享用者。藏品保管员通常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数字化藏品信息:第一,利用数字化藏品信息管理系统,轻松快捷地生成各种工作单据和账簿卡片,以开展各项藏品流通和书面信息管理工作。第二,利用数字化藏品信息管理系统,迅速而精确地进行各类数据统计,为馆内多种业务决策提供及时而精准的统计数据参考。第三,利用基于射频识别或红外线等传感技术的移动智能终端,在排架库内进行非接触式的藏品识别、核对等管理操作,以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劳动效率和藏品安全系数。第四,利用数字化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应对其他部门乃至馆外专业人员的查询需求,节省保管员应对外部信息服务的工作时间,同时也支持了其他部门的业务工作。第五,利用数字化藏品信息开展业务学习和藏品研究,以不断提高保管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 数据库的运行维护与后续更新

数据库建设工作并非一劳永逸,在进入数字化管理状态后,需要长期不间断地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运行维护主要是技术性工作,包括防病毒处理、软件更新和安全备份等,目的在于保障软硬件系统运行顺畅、安全,并紧跟信息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三、信息采集的标准规范

(一)制定标准规范的目的和原则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步骤应该是标准先行,标准是规范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的基础条件。与采集标准有关而需要加以研讨的主要内容包括:藏品登记与编目流程的标准化,藏品信息数字化工作标准化,检索语言的标准化,元数据标准体系的构建,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藏品分类法的标准化,数据库等数字化信息存储格式的标准化,网络通信协议的标准化,等等。

(二)馆藏信息指标著录规范

 四、馆藏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一)藏品信息登录

藏品信息登录也称为藏品信息采集或藏品数据库建设。这是将藏品的文本信息数字化,并连同其他各种多媒体信息文件有序存储起来的功能。

(二)系统数据维护

这是对现有数据库记录进行局部修改的功能。

(三)信息检索查询

数字化的馆藏信息检索查询,是指将馆藏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储存起来,并能根据用户的需要取出所需特定信息的整个过程。检索的前提在于对资料进行索引。


 (四)统计报表输出

数据运算本是计算机的长处,统计报表输出则是藏品管理系统所应提供的重要服务内容,管理工作者经常需要从中获取有意义的统计数据,为各项决策提供依据。

(五)单据打印输出

数字化管理系统最常用的文件打印输出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打印藏品编目卡片。第二,打印提取退还凭证单。第三,打印入库凭证单。第四,打印注销凭证单。第五,打印藏品总登记账。第六,打印事故登记表。第七,打印装裱修复单。第八,打印藏品档案册。

(六)数据安全备份

网络世界存在着病毒或恶意攻击因素,一旦某些数据被破坏和丢失,则会导致整个系统不能运行,甚至意味着大量数据库建设劳动付诸东流。因此,对已有数据的安全备份就成为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也是馆藏信息管理系统必备的功能之一。这项工作又分为人工备份和自动备份,它们各有优缺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132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802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566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58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67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95评论 1 28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64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0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915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96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32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9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85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35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