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抖音上万众模仿的生活需要仪式感的视频,喝可乐要用高脚杯,吃辣条要用刀叉,或许这样的行为看起来做作,但不乏深刻意义。我时常在想为什么我们过年的时候越来越没有年味,过节的时候越来越没有节日的气氛,所有节假日都和平常一样过,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一边抱怨着,一边依旧拿着手机玩着手里的游戏。
小时候要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新鞋穿,所以小孩都特别期待着过年,可以穿着新衣服走街串巷,还不被催着写作业;而大人们一年忙到头,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家人平安喜乐、健健康康。那个时候,幸福很简单。可现在年味越来越淡,正是因为人们生活富足了,没了这份仪式感,想要新衣服随时随地都能方便的买到,好吃的、好用的亦是如此,我们对待生活确实是少了一份耐心,缺乏仪式感。记得看到过一个句子“不是过年没有年味了,而是过年的主角不再是你了”,多犀利的一句话呀,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关键之所在,以前的小孩是最喜欢过年的, 而逐渐长大的我们变成了给人家发红包的大人了,正如人不可能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着。
前两天上课,我们老师讲到乡土课程和乡土教育,他说了一句“故乡还在,但乡愁却没了”,还记得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是海峡,是一种多么真挚的深情啊。可是我们现在交通方便了,通讯工具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着,我们相隔万里都能见到彼此,听到彼此的声音,对故乡就没了那样深深的眷恋;以前的观念是父母在不远游,可现在能做到这一点的可能屈指可数了,从前交通不方便,车马很慢,回一次家需要的时间很长,所以难能可贵,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另外就是现在的故乡城市化,以前和小伙伴常去的那个种满竹子的坝子没有了、抓鱼洗衣服的清澈小河没了、甚至连最爱的那个人也没了的时候,故乡或许就只剩故乡了,乡愁也没了。生活需要仪式感,还是得常回家看看,或许以后连故乡也没了。
生活还是需要仪式感的,不仅仅是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更是节假日的古人遗留下来的情怀和与希望与亲人团聚的急切和期盼之情;虽然不能做到父母在,不远游,但我们不能有“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遗憾,对生活多一点仪式感,多一点耐心,更要多一点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