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这是阅读罗家德教授《复杂》一书的读书笔记。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是这样的:信息社会的底层逻辑是“关系”/“连接”,我们每个人都“镶嵌”在“社会网”之上,而连接之后的社会会“涌现”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新东西。如果我们接受这个逻辑,那么我们就应该用一种“复杂思维”来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用复杂思维来布局未来。
如果你理解了上面这句话,那么,恭喜你,你就可以滚了,不用看下去了!
我们如今处在一个信息极度发达的社会,一机在手,天下我有,我们每个人都因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而连接成了一个70亿人的大网,脸书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20亿,微信的用户数量突破9亿,所以说连接是这个信息社会的底层逻辑说得通。
罗家德教授希望打通东西方文化的壁垒,从“关系”、“圈子”的角度来切入,我们中国人喜欢讲关系和圈子,费孝通先生几十年前就提出了“差序格局”这样一个概念来描述中国社会的关系和圈子,作者在此援引邓巴教授的理论“邓巴圈”来呼应中国这样的圈子概念。
圈子简单来说就是当今如火如荼的“社群”文化、“社群”经济。作者提出“社群经济是人格经济”,通过打造人格魅力体,吸引用户/粉丝,魅力人格体主管价值性的表达,通过用户的快速交互形成社群经济体,也构成了企业圈子的“护城河”。典型的像罗辑思维社群,借助罗振宇这个魅力人格体【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内容】,一种价值观【找不到更好的词】声张,吸引了大批忠实的用户,我也是罗辑思维的用户,我记得2014年是最火的时候,罗辑思维成立了上千个群,群成员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城市,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年底罗辑思维发起了吃霸王餐的活动,有人自愿请罗辑思维用户吃饭,然后可以得到曝光的机会。我当时参加了线下的一次聚会,去了顺德大良聊天、吃饭、唱歌、逛博物馆,大家都很嗨,一群陌生人因为一个魅力人格体而聚集到一起,也许能够碰撞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或者说“涌现”出很多东西。
这里有一个很好玩的概念“结构洞”,连接之后会形成一个一个的大大小小的圈子,每个圈子的文化、价值表达可能都不一样,圈子与圈子之间如果没有“桥”连接连起来,就像留下了一个一个的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
但是,肯定会有一些人充当起“桥”的作用,把圈子联通。而有空白的地方就有机会,“结构洞”就是产生机会的地方,谁占据了“结构洞”,谁就有机会捕捉到机会并创造机会,这才是真正的机会所在。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笔记侠”不就是发现并占据了一个“结构洞”吗?“笔记侠”们像一群勤劳的公蚁第一时间跑到各个会场,把热乎的演讲内容整理出来,供给给嗷嗷待哺的人群。说穿了,“笔记侠”就是敏锐地发现了很多人对新鲜、完整、有一定获取难度的演讲内容有需求,然后满足了这个需求,就是把握住了机会。
还有一对很有意思的概念“强关系”和“弱关系”。“弱关系”话说是格兰诺维特在197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的,论文的题目是《弱关系的力量》,他首次提出
弱关系才是异质信息传递的有效桥梁。
我们现在经常听到很多演讲里面都会提到这个概念,原来是出自这里,而且很早就提出了。格兰诺维特据此提出了“弱连带优势”理论,弱连接提供人们取得自身所属的社会圈之外的信息与资源通道,但强连带对人们的行动会有较大的帮助。意思就是弱关系往往能够提供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和资源,但是真正在行动上给予我们支持的还得靠强关系,比如你的家人、好朋友等。
这给我们的启发就是要我们扩展自己的圈子,多建立弱关系,撒网要撒疏网,有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意思,嘿嘿。
还有一个概念也值得提一下,“自组织”,此概念不是来自社会学,最初是热力学上的一个概念,普利高津在研究系统的耗散结构时首先提出这一概念。
在开放的系统中,热可以进来,也不断出去,例如,一锅正在加热的水,加入冰块之后,水蒸气会渐渐变成六角形结构,非常稳定地附在液态水表面,这就是自组织现象。
这让我联想到另一个概念“熵”,自组织相当于在做“熵减”,这就是极大的效率提升,任何一个传统型组织越发展效率总是越慢,熵一直在增加。
当然,这也不是第一次听到,很多企业其实已经在应用“自组织”来管理和运营,比如海尔正在打造“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文化,韩都衣舍著名的“小组”制,当然还有典型的wiki pedia 【维基百科】。
自组织背后的思想是Kevin Kelly总结的“蜂群思维”或者说“群氓的集体智慧”
从大量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一只看不见的手,让集体行动变得有秩序、有效率。
自组织看来是未来企业运营的一个方向。自组织的优势不仅在于内部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还在于这一组织形态具有相对低廉的试错成本。微信的发展过程正好诠释了这个概念的内涵。当然,另外两种机制:市场制和层级制也还是有用武之地,只是要看具体情况和场景来具体运用。
自组织治理目前算一门显学,大家都在摸索。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由各种关系、各种圈子、各种系统连接成的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如何布局呢?
作者提出的一个思路就是建立起一种“复杂思维”,即要站在社会网这张大网上面鸟瞰,要把握关系网中各种“势”的动态平衡。
复杂思维最主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新事物的突然涌现,它往往不是由行动决定,而是由结构与行动共同演化决定的,其中社会网结构尤其重要。
各位互联网大佬,包括我们很多老板都喜欢讲一个词“布局”,前两天阿里巴巴收购了饿了么,很多人解读这就是马云在布局“新零售”
一旦全资收购饿了么,意味着阿里巴巴能在线下形成饿了么、口碑、盒马鲜生的“新零售三把斧”,从配送能力、线上线下对接、创新服务方式和供应链等全方面建立“新零售”解决方案。而凭借这一解决方案,不仅意味着阿里自己可以培育更多的新零售业态,也意味着阿里与传统实体商业的合作优势会更大。
来源搜狐财经《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90亿美元够不够布局“线下三把斧”?》
什么是“布局”,清代围棋大师施襄夏提出“盖穷向背之由于无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也。”对于围棋高手来说,尚未开局,胸中已有千百个定式。一开局,他就已经开始布局。看似漫不经心,但是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棋局大势。
布局是对未来不确定的背景下,人们对大局方向的一种把握,其目标虽然相对模糊,但是有一定的方向性,在快速应对现实的种种变化时,不严重偏离大局,不违背大势。
马云提出“新零售”等五新战略,就是在布局未来30年,站在他的高度,他也许对大方向有了一定的预判,所以提前布局。
典型如亚马逊:
亚马逊对于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研发创新一刻都不曾停止,亚马逊自身的商业模式布局,【依靠亏损的自营业务吸引用户,形成护城河,靠集市平台的收入和其他收入获得利润,之后再把利润全部投入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研发创新。贝佐斯从来不看重财报上显示的利润,他永远在把钱投资在未来能赚来更多钱的地方】,确保了它每一次察觉到机会来临时都能够将其把握住。
当然,在研发每一个新产品时并不知道它会不会是下一个AWS。但正是由于未来的不可预期性,对于机会的觉察和行动力才尤为关键,即“虽无目标,但有方向”。
插一句,说到人生上面,布局能力同样重要,如果你能够预判一个方向,并据此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去建立自己的关系、圈子,再加上一点点运气,也许你也能有一番不错的事业。【我是人生导师,不脸。】
虽然,这本书提到的很多概念并不新鲜,作者有一点好就是相当于作了一个文献综述,把概念的源头给你梳理出来。本书没有多少创见,就是没有那种读了能让人有意外之喜的感觉,只能说这本书是可读之书,远远达不到经典的标准,当然我也没那么大期待,毕竟能够称得上经典之书的不过百来本。
以上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和启发。
连续写作之 27/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