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在家没事干,本来是用JDread来看书的,但是在买JDread之前买过一些书,还没有看,准备在家的时候,先把纸质的书先看完;无意中看到了这本《20岁,光阴不再来》,
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梅格·杰伊,她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考取了博士学位,并经营一家私人诊所,这本书便是作者在平时大量累积的咨询经验中归纳出来的,告诉我们,我们最重要的事业、爱情、大脑和身体的各个角落,在20到30岁之间是成长和发展的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之前或者之后,要实现这些就很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
中文翻译是陈磊与袁靖亚,翻译出来的中文很好,除了一些人名地名是外国的名称,剩下的都是以中国人固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叙述。其中不乏有中国的成语、歌曲、名言警句,让中国的读者读到,倍感情切。
引言
- 偷得浮生半日闲,窗边看雨心已倦。
- 漫漫人生何须急,且将心事付明天。
- 韶华如梦惊觉醒,十年弹指一挥间。
- 起跑枪声已错过,原来沧海已桑田。
在20岁到30岁之间,我们会在智力、性格、婚姻、生育、人脉、工资和事业上的成长与完善,是最主要的时间区间,书中从三个方面去阐述关键性方向给我们的影响。
1、工作
我们先要认识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并要做一些以后会有用处的事情,为以后的路打下好的基础。如果我们一直在做没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就算时间很短,只有几个月,我们也比其他同龄人更压抑、更缺乏积极性;20多岁就让失业的人,即使日后有了稳定的工作,也更容易面临“中年危机”和“中年抑郁”。
此生的贵人并非是圈内人,反而是我们想象不到的路人,小圈子文化虽然能在失意时为我们疗伤,却无法在得意时帮我们飞黄腾达,然而真正能使我们人生快速而富有戏剧性改变的,往往是那些与我们萍水相逢,永远不可能成为死党的路人。在找工作、找对象等等机会的面前,与我们交情最浅的人,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转变。
要明确你自己的特长,自己喜欢的东西,追逐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妄为,而是去寻找新的方式,直面真正有意义的事物,知道你内心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并且为知奋斗。
为什么你感觉别人都比你过的好,那是因为我们会放大自己的痛苦,也同样放大别人的快乐。我们看到他们是透过“生活的滤镜”秀出来的状态,不断地提醒我们生活应该是多么地精彩。
相起了《爱情公寓》里有一段台词,曾小贤跳窗时 诺澜的那段旁白。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是在别人的眼里。
我们要有自己的特点,我之所以为我,正是因为人我之间的不同之处。我们对自己最初的了解,通常不是来自我们“是谁”,而恰恰来自我们“不是谁”,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跳脱负面身份到正面身份,从“我不是谁”,变成“我是谁”。
2、爱情
爱情,宁缺毋滥,你的幸福取决于上了哪张床,而不是上了哪所大学。
爷爷那辈子人先结婚再恋爱,爸爸那辈人先恋爱再结婚,儿子那辈人先上床再恋爱,这似乎成了时代的主流。
研究指出,晚婚确实会降低离婚率,但是只适用于20-25岁,一旦过了25岁,结婚年龄对离婚没有绝对影响,而且人一到了30岁以后,结婚的压力最会增大,30岁的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感到压力,她们担心被剩下,而又觉得自己使不上劲儿,只能被动地等着人家奉上求婚戒指。我们应该在20多岁的时候,就要考虑婚姻这件事。
爱情不单单是挑对象,也是选家人,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的事。
同居就像是玩流沙,从开始的一个拥抱,到不小心多了一个吻,到上床,到过夜,到经常过夜,到同居……滑进去是那么自然,然而,若是同样能轻易地滑出来,问题也不大,然而,大部分人最后像陷在流沙里,看起来没有任何硬性阻碍,可就是让我动弹不得。事实上,先同居再结婚的夫妇,在婚姻满意度上比没同居过的夫妇更低,也更容易离婚,这就是社会学家所谓的“同居效应”,研究报告指出:同居之前必须先确认彼此是真心承诺的,同时要评估有哪些事会牵制你们分手时的抉择。
斩断烂桃花,因为你值得。音乐和男人能暂时帮助你感觉不那么孤独,但是现在它们让你感觉更加孤独了。它们曾经是你生活问题的解决之策,现在却已成了待解难题。
“异性相吸”这个说法,只对勾搭有效,熬不过婚姻的长跑。大多数情侣和夫妻的分开,是因为“你变了”,然而更普通的是,人们之所以分手,更多的情况是因为“你没变”。我们时常听到伴侣在分手后分析原因,说彼此的差异一直都没变。
有些事儿必须要挑,比如价值观、人生目标、个性是否相符、你们爱不爱彼此……这些都是影响你20多岁时婚姻的ddg
脑部与身体
在我们20多岁时,享乐至上的情绪脑已经发育完备,但是掌管前瞻性思维的额叶却还在像小花儿一样生长。额叶还能让我们跳脱非黑即白的“考试逻辑”,学会接受灰色地带,懂得如何在其间应变。
大脑还会重复婴孩期的流程,形成第二次的关键成长期,大脑会再一次长出无数的链接新芽,大幅提升我们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只不过,此时学习的不再是单字,也不是穿鞋穿袜子的顺序。这次大脑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成人后要面对的复杂挑战:怎样找到好工作、怎样搞到好对象、怎样当爸当妈、人生的重大抉择该如何处理……换言之,这一次的关键期,会为我们快速打好进入成年期的基础。
当然,过了20多岁,大脑可塑性依然很高,只是我们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任由大脑产生无数的新链接,供我们活用。从今往后,我们再也无法这么快就学到新事物,再也无法这么容易就能变成我们理想中的人。
20多岁对惊喜和批评时当下的感受,他们觉得自己像是风中的落叶,遇到活儿少下班早,就美得飘到天上去;遭遇老板数落,又一下子把自己打击到了地面。当工作或爱情上的批评把我们刮得满天飞,我们只会觉得好事儿都不会降临。我们的态度与反应是人类最后的自由。虽然无法掌控工作时的每个情境,但可以主控自己诠释它们的方式,以及该如何反应。面对困境时,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如果我们不能趁此时试着安慰自己,大脑就学不会新的技巧。如果不学会安定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自信只会日益减弱。
什么都不做只会滋生恐惧和怀疑;行动则能产生信心和勇气。如果你想克服恐惧,别只坐在家里担心。走出去让自己忙起来,会有意料不到的惊喜。什么是自信。自信是拿1万小时换来的。科学家多年研究发现,那些在专业领域相当熟稔,甚至做到炉火纯青的人,是因为他们注入了更多的时间。大多时候,“天生就是做这行的料”,只不过是努力成功后,说给旁人听的鬼话。
我们的个性到20多岁还会改变,而且变化的幅度比人生任何其它时期都来得大。传统说法都认为童年和青春期才是个性成型的阶段,就像是耶稣会格言所说的:“在孩子7岁之前把他交给我,日后我会还给你一个男人。”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也只到青春期。况且,媒体也一再强调,青春期是打造我们个性的最后机会。20多岁还不到检视死因的时候,他们的人生还没有结束,一切都还来得及。
女性的生育能力会在20多岁末期达到顶峰,然后迅速走下坡路。你可能说,新闻上的女星不都是40多岁才生孩子吗?可是新闻里没说的是,这些女星背地里都做过价值不菲的半打子生育保养啊!科学调研对40多岁的女性生育情况表示,绝大部分女人这时候想要孩子却生不出来。只不过,这些不会成为报纸头条罢了。
如果到40左右才生孩子,可如果孩子也等到40左右生孩子,那孙子与爷爷相差有80岁左右,那下一代会受到两头牵绊就是为人父母者最为常见的状态了。为了蹒跚学步的小孩和80多岁的父母所牵绊。男人和女人很快就得要在他们最需要重返工作的时候,去照顾完全不能独立的、自己所挚爱的两个群体。
感觉将来和自己很遥远的问题在于遥远让人觉得抽象,抽象又让人觉得遥远,这样循环往复,会让我懒得去想未来,爱情和工作看上去越遥远,我们就越不想去累考它们,我们越不去思考爱情和工作,它们也就让人感觉越遥远。为此,我们需要草拟一个时间期限表,目的是把未来接近一点,以便让我们的想法更加具体。
未来并没有刻在星星上,也没有任何保证。你该做的,就是宣告自忆已经成年、用心过日子、找份认真的工作、挑选自己的家人、精算你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确定感。别让那些你没了解或没去做的事注定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