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冈仁波齐》,内心安然了许多。从2013年去西藏时便明白,藏人的幸福不是我们这些无信仰的人所能理解的。欲望过剩,是每个现代都市人共同面对的焦虑,要求越多,越经历选择之苦,求而不得之苦,在眼花缭乱的世间被负累着,痛苦着,并在痛苦中畸形的享受着。依赖着手机,依赖着交通工具,依赖着人与人之间速效的微薄的感情,仿佛没有尽头,却也没有永远,安然的生活成了奢求。
电影以藏族人一日生活开始,简单的生活,没有繁杂的食物,没有化妆,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相伴着的是简单的食物,劳作开始。为完成叔叔杨培最后的愿望,不让父亲的遗憾重演,尼玛扎堆决定朝圣,没有犹豫,没有过多的计划,简单的准备,乡邻们的加入也只是简单的道明理由,来吧,11人便一同上路。生活越复杂,疑虑便越多,反而外界过多的影响搅乱了视觉,忽略了初衷。
一辆拖拉机带着所有人的行李,老人、孩子、孕妇、失意的人、背负罪恶的人,一场洗涤灵魂的旅行开始了。一路上经历了病的折磨,死的悲伤,也经历了生的希望,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藏人之间的感情也更加的纯粹,互相赠与没有那么多虚浮的语言,现代人太注重语言,把生活都过成了交易,一点点的帮助当面千恩万谢,好像用语言已经做了对等的交易,便可事后坦然的忘记。藏人的感激是传递,你对我的好,当别人困难时施以援手,算是报答曾经的获得的帮助。
当今太多情绪的疾病,多是画地为牢,总也走不出那个死循环,痛苦—攻击—更痛苦—自伤。心理学的鼻祖是宗教,宗教在冥冥之中指引着人的方向,至少信仰宗教的人还有转世、借修行逃脱六道之苦的希望,而日日浸在世间苦中不得逃脱的我们,可还能有如此灿烂的希翼。
80后生来痛苦而又脆弱,虽不至玻璃心,但寄托于外界,总是倾向索取,索取关怀,索取爱,索取坚强,索取指引,总想摆脱牵线木偶似的控制,但那些线已经长在骨头上了,想要剥离,谈何容易。朝圣过程中那些超乎寻常的坚强和坚毅,让人耳目一亮。扎扎即使头疼也坚持着磕长头,生产完的次仁曲珍没多久就将孩子放在拖拉机上开始磕长头,遇到积水时没有别的偷奸耍滑的想法,我们磕过去吧,拖拉机被撞坏,我们拉着走,将拖拉机拉到前面,再返回来补磕长头。我们的生活却多了太多的考量,在生活的过程中太精于算计,却常常错过了生活本来的味道。
电影中众人帮老人耕地时说的话,让人耳目一新。过去耕地是很重大的事,要带着食物、吃的、酒,而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很着急,不知道在着急什么。是啊,我们在逐渐的忘却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从一出生,我们就在慌里慌张的长大、读书、考学、工作、结婚、生子,把生活过成了一种模式,成了模式化的人。就在看这部电影时,我还在不停的看表,已经成了习惯,在安静的环境中会不知所措,已经习惯了快速索然无味的生活。
电影中在垭口的那一幕,是我觉得最感人的一幕随着风马,我的心也在飞翔,但愿他日还能放飞自己,洗涤一下被尘世浸泡的灵魂,白天转经筒开路,夜晚围坐在一起祈福,堆玛尼堆,插经幡,放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