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并没有特意的练习过书法,但也听过字如其人的说法。后来长大了倒有机会以成人的身份小小的体会了一把,虽然完全算不上入门,却也慢慢觉得似乎有一点可以理解古人用书法修心养志的苦心。故虽有班门弄斧之嫌,也把想法简单记录一下。
1.书法首先可以调节呼吸和锻炼专注力,它可以带你回到当下。
这一点,和于佛道,尤其是和于禅宗。
即使再怎么胸中有丘壑,此时此刻你只能写下眼前的这一笔,于是你要把全部的心力凝聚到这一笔,让他表现出神采来。这种过去未来皆为魔道,此时此刻立地成佛的感觉会留在呼吸间,也会留在你的笔端。
2.还有一点也是书法所承载的,那便是持续改进:)也就是面对错误的能力。
有一段时间我尝试用那种印水纸来写,便是提笔蘸水,留下墨痕,水渍一干就不见了那种。剩纸剩墨弄不脏,看上去实是再划算没有的了。
可是,跟着老师上了几次课,却把这方法弃用了。
主要的问题在于:墨痕一干,你便看不到刚刚所写的字了。于是你失去了一次回顾和提升的机会。写的时候,自然要一花一世界,一笔一乾坤。上一笔写劈了,却要马上忘记,心力都集中到下一笔中来,但在写完后,却往往需要回顾一番。看看自己写的哪里与字帖不同。为毛颜真卿同学,米芾同学写出了西施,而我却写出了钟无艳了:)。这一笔他如何起、如何行、如何收;他如何呼吸、如何使力;如何考虑字的结构,规划字在作品中的动态,我又是如何做的。
正视与大师之间的差距,慢慢的调整到同频。待到终于调整正确,再一步步的巩固这个记忆,让它融入骨血里。这便是所谓的入境。
然而,若要成名成家,终究要出境。那些技术,那些程式,皆已自然而然后,便需自问真心,写出自己的风格来。这便到了所谓出境。这是许多书法者一生难到的境界,便如白石所言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总需许多苦工,一万小时定律,郭靖练神龙摆尾那种劲头,方才到了入境。这时便要拼天赋,拼格局,拼许多功夫之外的东西。当然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还练不到这一重:)但即便不曾成名成家,这自问和塑造的过程,也会悄悄改变一个人。这或许也是曾国藩定每日楷书一篇为日课的原因吧。
3.中国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书法能单独形成一种艺术,与它是象形文字分不开。人言中国字是一字一太极的,也深以为然。它传达了太多文化的内涵。比如太极的太字。小时候听故事,说王羲之的娃写了好多字,王羲之看到其中一个大字结构不太好,就点了一个点。结果娃儿拿着练得字去问母上大人:"母上大人觉得哪个字像爹爹写的?“”母上大人看后说:“这些都不像,只这个点像你爹爹”:)。当时觉得神乎其技,不可置信,现在想想却觉得很是可能:)这不仅仅是父母上大人心有灵犀,其实和太字的结构可能也有关系呢。太字的精华应该在这一点上:是无穷大也是无穷小,是来处也是归途。如同太太们在家里的位置:),这个点可以调整整个字的态势、平衡,是至关重要的一笔,母亲在这一点中看到父亲的功力,也就无可奇异了:)。
书法在抒发情感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若你到了岳庙,去看这个还字,那纠结北望之心真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一般。那是怎样无法掩饰一种慷慨与悲愤。抬头看时会觉得想要流泪。无论是岳飞手书还是后人假手,企盼之心都从字的本身流淌出来。这四个字,并不仅仅出现在这里,他出现在血书还我青岛的语言程式里,出现在无问西东沈光耀的宿舍里,出现在爷爷姥爷的书箱里。它是岁月沉淀出的气节。正如明朝那些事儿中提到的,可能不会时常想起,但其实永远也不会忘记。
若你练习了书法,你便可在先贤的字中读到更多,读到他们的呼吸,读到他们的劲力,读到他们的思想与精神。再没有更好的与绝世大牛们心神交会的机会了。
苏轼的寒食帖
主席的沁园春
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
他们会更好的帮你回答那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你可能会更容易体会到中国文化在纷繁世界得以自立、经久不衰的内核。从而从内心生长出力量来。
所以,练一练字对小盆友和大盆友都会跟有裨益呢:)
若琴棋书画只推一样,我觉得书法是一个选择。 敬请期待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