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看到一句话感觉很深,说: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是用大锤来灌输的的!
六岁的罗伯特刚收到一件包装好的礼物,他满心好奇,用力挤压盒子,想弄清楚里面包的是什么?妈妈在一旁看着,开始变得焦躁,紧张起来。
妈妈:罗伯特,住手!你弄坏礼物了!当你收到礼物时该说什么?
罗伯特(生气的):谢谢!
妈妈:这才是乖孩子。
罗伯特的妈妈因为孩子没有及时道谢,而感觉到:自己不是个好妈妈,因为这个感觉带来挫败的感觉感受,进而把这个责任指向了孩子!
她完全可以这样说:“谢谢你送他这么可爱的礼物,帕特里夏姑妈。”相信罗伯特也会跟着表达自己的感谢的。如果他没有及时表达感谢,他的妈妈可以在事后就他们两个人时,处理社交礼仪这件事。他可以说:帕特里夏姑妈很体贴,很周到,想到你,并且还送你礼物,我们给她写一封感谢信吧,她知道我们惦记着她,她一定会很高兴的。这种方法比直接的训斥要复杂,同时也更有效!
当孩子打断大人们的谈话时,大人通常会生气的说:“不要无礼,打断别人谈话是很不礼貌的。”但是我们想一下,打断插话的人同样也是不礼貌的。父母在要求孩子懂礼貌的同时,不能用粗鲁的方式,这样表达会好一点:“我希望能把话讲完。”就像,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家长气呼呼的对孩子说:你能好好跟我说话吗?当父母没有给孩子示范如何是好好说话时,孩子从哪里学到好好说话?讲道理对孩子来说是没有作用的!孩子的学习模式是通过自己的感觉感受来获得的!说孩子不礼貌不会有好的效果,却会和父母的愿望相反,这不会让他们变得懂礼貌起来。而且这样做的危险是孩子会接受我们的评价,然后把它视为对自己看法的一部分。一旦他们认为自己是无礼的,他们就会一直以这种形象生活下去。对于无礼的孩子来说,行为粗鲁是很自然的事情!
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很“特别”,就是希望孩子好,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指责批评的方式,想让孩子变得更好!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殊不知,无条件的接纳,温和而坚定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