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从镜子中看自己,毫无衰老的痕迹,依然青春如昨,但是35岁的我看事情是越发不一样了。过去的我天真,纯朴,简单,现在的我勇敢、独立、冷静、理性。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越长大越孤单,朋友会越来越少,有的甚至渐行渐远。网上有一篇文章“张爱玲和炎樱——有一种友谊,只能共青春”,我感同身受。
我16岁读书时,有个形影不离的朋友,过去的我们同穿一条裤子都嫌不够亲密。我们工作以后还是经常联系。但是,最近几年,相处起来却越来越不愉快了,越来越不和谐。每次,同她聊天时,从她嘴里蹦出的往往是重重的抱怨和满腹的牢骚,不是羡慕谁发大财了,就是嫉妒谁找了有钱的男人,或是为谁升了官而不平衡。总之,世界对她来说,都是不公平的。“购物狂”的她也越加变本加厉,购物都是超支,手里有五十元钱,却一定要买两三百元的物品。甚至不管信用卡是否刷爆,不顾是否借钱,不惜赊账,也不愿将就平价物品。我和她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共同爱好,共同思想。上班之余,她喜欢聊天聊一下午,或者逛街逛一下午,而我觉得时间太浪费了。我宁愿宅在家里看书或者补觉,也不愿这么无聊。价值观越来越不同,慢慢地,我们打电话也少了,见面也少了,聊天也少了。
这里可能是我自身选择的问题,我的自我保护吧。我不想成为她那样的人。
还有一个朋友。读书时,工作后,结婚前,结婚后,生小孩,我们都一直在一起。我视她为闺蜜,密友。曾经,我让孩子叫她干妈。
但是,近五六年,她多次工作调动,不断转战各种部门,也提干升级。她的恋爱、婚姻也几经周折,多次恋爱,结婚生子。我也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我们俩联系越来越少,甚至一年也打不了三个电话,生日和过节过年都不再特意问候。没有什么明显的原因,表面来说,就是忙。偶尔,她的为人处世开始让我疑惑不解,至于她的真实想法更是扑朔迷离,她不会再清清楚楚地给我说事情。
有一次,她邀请我吃饭,一大堆形形色色的人,各种职业,各种身份。眼花缭乱之中,觥筹交错之中,我迷迷糊糊地夹菜、喝酒,陪着笑,陪着喝。席间,她娇笑嫣然地给大家介绍我和另一个同学:“我来介绍一下,我们三人是师范队伍里的同学,我现在已经不是老师了,她们俩仍然是——”她有意地,别有意味地停顿了一下,继续说,“仍然是——老师!”那时的她春风得意,刚刚“升职晋爵”,而我和另一位同学都还是乡镇的教师,挺自卑的。她这样说,我们尴尬地相视一笑。
从那年开始,我就越来越觉得她有些不一样了,已经不是我曾经熟悉的,曾经喜欢的她了。
前不久,她下午五点突然打电话给我,“你马上过来吃饭,这里都是师范同学,好几个教育局领导……”。当时我正好有事,没有去。我发短信给她说,她一直没有回复我。也不知道有没有生我气。一两天后,突然看到她的朋友圈说“遇到一个不开窍不学习不改进的人真的伤心!不是家人不是同事不是工作关系……”我立即对号入座,难道说我?
昨天,她微信我,说邀请我吃饭。我不好再拒绝,便去。到之后发现,说是师范同学,实际是不同工作岗位的师范校友。从教育局到药监局,再到区委办公室。头衔老长的几个四十出头的当领导的师兄(混得还不错),以及两个师兄的夫人,剩下就是我和她两个单独的女人。现在她也是领导了。中国式的交际就是吃饭,不断劝酒,不断喝酒,又是觥筹交错,又是推杯换盏,交流之中,我似乎觉得这又是一场为了工作作铺垫的中国式饭局。我也许就是一个老实陪坐的“棋子”。最奇怪的是,吃饭后以她有事为由,走掉了,留下我这个不喜欢打牌的人在那儿陪着打牌走不了。这下午就在那儿和几个陌生的熟人打牌一下午,胡混光阴。然后,没人跟我解释到底是怎么一台局。我只知道是“同学会”,不是同学的“同学会”。
到现在,她也没有给我说任何的具体解释,我也愚钝,看不清楚,也许她是想给我和领导们接触的机会,以求更大的发展,但是我好像是木鱼脑袋。我和她也许已经“貌合神离”了。
这样的朋友,心分开了,人在一起,也没什么意思。
岁月流逝,人生变化无常,有的朋友可能是渐行渐远,有的朋友可能越来越志同道合。人,越长大越孤单。真正的朋友,是知己,一两个已足矣。
已经“道不同”,就“不相为谋”,我们也要适应没有他们(她们)的孤单。有的朋友,不是同一世界的人了,也许就会因自然选择,慢慢分开了,不一定能相伴走完一生。我们越长大,也许真的是越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