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时有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名曰欹qī器。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也就是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加了一半水后就会正,加满水后就会翻倒。古人制作此器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凡事要懂得节制,刚刚好才是最高境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作文命意指向人生哲学。材料由欹器的特点引出对“刚刚好”的人生最高境界的探讨,具有较强的思辨性,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欹器的特点是“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材料给出了具体的解释: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加了一半水后就会正,加满水后就会翻倒。欹、正、覆三个动词隐含着两种价值判断:“欹”、“覆”不好,“正”为好。因此,欹器象征着人的三种状态:不好的虚空、满溢状态和好的中正状态。欹器的三种状态揭示了不仅要不断努力充实自己,更要防止自满带来的倾覆。材料告诉我们:人应该在虚空、中正、满溢三种状态中追求中正,并且根据欹器的器物特点,尤要防止满溢,而取得这种平衡的关键在于节制,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写作的关键词为“节制”“刚刚好”,从其中任何一个词出发均视为切题。
需要注意的是,该命题探讨节制,不同于以“节制”为题写作,具有对象的限定性:该材料中,节制是针对面对人生可能出现的满溢状态,需要适度节制(克制、控制)。学生写作应能立足“节制”,结合“中则正”及其与“虚则欹”“满则覆”的关系理解节制内涵,不能过度游离。
凡是扣住节制或刚刚好等词,并结合“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写作,视为切题;凡是扣住节制、刚刚好、中正、中庸、恰到好处、适度等词,并围绕其展开论述,视为基本切题;未能扣住材料关键词的视为不切题。
【下水作文】
人间最好是小满
文/沈周霄
看二十四节气,会惊奇地发现:有小暑、大暑;有小寒、大寒;有小满,却没有大满。这或许和古人对“满招损”的认知有关。
中国文化,追求“刚刚好”的中庸之境;西方人,也有“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的说法。追求“中正”,讲究“中庸”,不走极端,这是人类共同的智慧。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的水质,有利于鱼的生长,但过于清洁,则丧失了让鱼存活的微生物;聪明的人,需要明察秋毫,可一味站在道德高点,用过高标准、过激手段待人处事,则会让自己失去可能的盟友。儒家讲的“中庸”之道,常常被人误解为“骑墙”和“和稀泥”。其实,这种偏见并不正确。因为,“中庸”之道,就是“中正”之道。它不是粗暴的绝对平均,也不是简单的中间路线,而是懂得“节制”后,针对具体情形、具体对象在动态中实现的平衡与和谐。
古人用药,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对于不同毒性的药,用药的剂量有讲究、有节制。用药,不是简单地折中,而是动态地制衡。大毒之药,药性猛烈,需在患者病好了六分时,停止用药;而对于小毒、无毒之药,因其药性温和,则可持续用药至患者病好八九分时。
药之道,也是人之道。心理学有“钟摆效应”一说。当一个人达到一个情绪高度时,会形成一个“心理斜坡”,把你的情绪摆向对立或对等的位置。通俗讲,就是你在某一时刻感到有多开心,过一段时间,就会感到同等程度的悲伤。谚语“得意,莫忘形;失意,莫失志”,就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世懂得节制的道理。“过满则溢”、“极盈而亏”、“否极泰来”,莫不如是。
古时有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名曰欹器。欹,就是倾斜的意思。古人制作这种器皿,意在提醒人们,凡事要懂得节制,刚刚好才是最高境界。
魏征给太宗谏言:“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我们也要给自己的欲望立一个度,为心划一条底线,懂得节制。告诉心中的野兽,“人间最好是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