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是关于剧场效应的,在讲关于教育的剧场效应。
什么是剧场效应?
百度关于“剧场效应”的解释有两条。
第一条是大学者卢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当时的巴黎成了一个大剧场,每个巴黎人在巴黎这个剧场中观剧,同时又主动被动的参与演出。所有人既是观众,又是参与演出的演员。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人们完成了自我的异化。
第二条是个经济学概念。大意是说,如果剧院突然着火了,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每个人都选择快速奔跑出去。导致的结果是大家拥堵在大门口,形成了集体的悲剧。寓意是指:个人最求利益最大化会导致集体秩序失衡,最后形成整体悲剧。
我愈发地感觉我们,每一个处于应试教育的场域的人们正成为这种剧场效应的受害者,同时,我们也是这场灾难的制造者。
从早晨六点十五我起床,但七点十分出门,手机基本没有消停,一共有八个孩子在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上课请假,理由都是感冒发烧头痛恶心,在上班之后,又有两个孩子到我这里追加假条,说熬夜写作业实在是熬不住了,要出去买药打针。
我不愿意再用“阴谋论”来猜测他们为什么请假,但据我所知,从会考结束,数理化作业基本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就算,像有的老师所说有些孩子根本没有跟上趟写作业,那到底是为什么没有跟上趟呢?仅仅是这些孩子都没有认真对待学习的心吗?我不相信。
其实,面对这些“学习至上”的孩子,他们当中将近八成学习的目的很明确,态度很端正,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依旧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如海的作业。
你布置一张卷子,我布置两张!接着就有人布置四张,之后就马上有六张!怪谁?怪老师,题做的不多,考试负偏差太大,没有办法交代,学生要成绩,家长要成绩,学校要成绩。老师确实也不是神仙,没有办法让学生既玩着,又能把成绩提高了。只能靠考前疯狂地刷题,刷垮一个是一个。每个人都限在这个剧场的泥潭里无法自拔。
下早自习,一个孩子背包出来想向我请假,病了三天数学差几张卷子不敢上课,想补回来。我断然拒绝,“回去上课”!作业可以慢慢补,但课堂错过了,是补不回来的。
第四节课前,我接到了各科不交作业的单子,孩子们本以为我会大发雷霆,但我只是让每个孩子做出相应的承诺,明确在不耽误新的进程的同时既不能抄作业,同时也尽可能地往前一点去写。
作为班主任,作业交不上,我确实着急。但我太清楚了,不能在逼这些孩子了。有一个孩子告诉我,元旦晚上,他们很多人在他们的群里聊天发红包,所以很多人其实并没有争分夺秒。但如果,面对一个仪式般的日子,我们的孩子只是像机器一样在写作业,我们成年人到底是应该庆幸还是悲哀呢?
如果只是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我今天索性就不追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