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一些儒道不同的争论。而《庄子》里一些文字被引用,用于证明庄子对儒冢的批评,如“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显然叫望文生义,而不知庄子真义了。世人大多不想求真,而只是人云亦云罢了。
钟泰先生的《庄子发微》大义说,《孟子》曰“五霸,假之也。"大盗和假名就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以这个圣人是指假圣人之名的人,也就是现代语中的道德绑架。道德和智慧永远没有问题,但没有智慧的道德会被人利用,就变成问题了。《齐物论》曰“辨也者有不见也。”至者不论,论者不至,论者必偏。达者可以存其偏而齐之,是偏亦全。《庄子》是文学入理就是这样,如果无法领会,“则《庄子》全书皆毒药也。”不善之人多于善人是现状,更是一种反讽,真正的圣人在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假装的圣人在豪取巧夺,大盗们在隔岸观火准备趁火打劫,观众们还在吃瓜子和找垃圾筒。
《荀子·儒效篇》言儒之等为三,曰俗儒,曰雅儒,曰大儒。《非十二子篇》还有贱儒,真儒,伪儒的说法。“欲存儒文真,必拙儒之伪。孔子恶似是而非,庄子也是啊!根据庄子全书庄子对孔子,老子,颜子的引用和全书的旨趣,庄子或许不是继承老子的,而是继承孔子颜子之学的。只是表达方式和使用手段有别于继承曾子的孟子了。
再比如明代学者焦竑在其《澹园集》大致描述∵世儒”把持仁义礼乐,但没有真正发挥其真正义理。相反世人被这是表象蒙蔽,而和真正的道混为一谈。所以庄子只能被迫去拒斥仁,义,礼,乐,以便促使“世儒”去寻找在这种德行之上的道。比如《庄子》在宥第十一,有言“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就会正面讨论仁义。
这样来理解赖老师林老师讲的内容和大儒真儒庄子的消遥游就更加通透了。
鲲和鹏是大的概念,蜩与学鸠是小的概念,各有优势和特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大小之辨的结论似乎显而易见。后又举例斥鴳笑鹏是以小笑大,宋荣子笑“知效一官”是以大笑小,都是基于自己有限认知的成见,执着于“大“和“小”无法体会消遥的境界。“至人無己,神人天功,聖人天名。”有一已功名之心,无法体会真“道”,自然无法真消遥。
最后再理解《论语》先进篇孔子为何更赞同曾点的观点可以通过最后一句“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语里都似乎暗含大小之辨,只有曾点看破大小更加消遥吧。
希望有机会再深入研读《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