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发来高会民老先生写的《触目惊心的中国农村现状》,读了之后,深有同感。
我就是文章中那一类生于农村,最后在城市扎根的新一代农村人。
记忆最深便是三四岁时,那时电风扇和冰箱之类的还没有在农村兴起,每到夏日,还很年轻的父母便会搬张竹床到塘埂上乘凉,那时候,塘埂是最好的社交场所,几乎全村老少都积中在那一条长长的塘埂上,摇着蒲扇,家长里短,孩童稚子都在身边穿梭打闹,这一幕景象在我脑海中多年来一直挥之不去,虽然这种场景其实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很快,电风扇就流行了起来。
我也还记得我家搬回第一台电风扇的情景,早上,父亲早早就出门了,到了傍晚,妈妈牵着我的手,倚在门口等着,远远的,便看着父亲扛着一个长长的箱子在夕阳中走回,那炫烂的带着金黄色的落日之晖,也如同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多年之后,也许是臆想,总觉得自己都能记清父亲那年轻强壮的脸庞上得意骄傲的汗珠。
有了电风扇之后,那在塘埂上乘凉的画面便从此绝境了,包括塘埂也逐渐无人去打理,渐渐坦塌,电器的发明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带来的“附属品”就是温情和交流的逐渐缺少。
说到田地,成年之后的我,会意识到“劳动其实是最光荣”的事,但年幼时,很难真正在思想觉悟上认为劳动是光荣的,至多不过是在学校时应景的喊喊口号,就连父母,也从来都认为“面朝黄土背朝天”是苦楚的,是下等人的生活,他们心心念念的是推子女从这“苦海”中上岸。 特别是后来村子旁边建了镇,少年敏感的我们更是对劳动有种深重的痛恶,因为除了带了体力上的痛苦,更多的是思想上的。
农村旁边新建镇上的居民一般都是些有固定职业的外来移民,他们有稳定的收入,他们也没有农活需要劳作,他们的子女也没有每天父母叫骂着干这干那,甚至他们的父母会要求他们多出去玩一下,不要整天蒙在家里,这对于农村娃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福利”,每当我们低着头,拉着独轮车,车上是沉甸甸的农作物蹁跹前进时,一如我们的心情,也在同龄人的带着同情的目光中慢慢沉甸下去。在这样的心情下,我们那一代人,几乎都是带着“逃”的心情,逃进了城市,逃出了过往。只有成年之后,才会带着依恋的眼光来回望并感受其中隐藏的奋斗之源,但同样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城镇,也再回不到旧日时光。
记忆中的乡村老家 读高会民先生有感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近日,由张介公博士主讲、喜马拉雅电台协助发行,全国各地的学子纷纷号召支持下,集科学教育记忆题材于一体的大型史诗教育...
- 干货要点: 1、叙述、描写和说明是三种记“实”的能力。 2、议论和抒情是两种写“虚”的能力。 3、根据表达的中心,...
- 我的变化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何时说话我也可以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不知何时你可以自信的现在众人面前分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