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是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梅丽尔·斯特里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于1995年6月2日在加拿大上映的一部电影。
影片讲述了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里遇到了《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继而发生的一段爱情故事。
每当我向别人推荐这部电影时,很多人都表现出很诧异,我能理解那份诧异。大概的意思是说“为什么会喜欢这样一部电影?”言外之意,这是一个家庭内出轨,应该被批判的电影,乃至你喜欢这部电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价值观等等,因为喜欢这部电影,而变成了“异类”“坏人”。
所以在继续下面的文字之前,不妨现在先做一个调查,如果你看过廊桥遗梦,你是不是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诸如这是婚内出轨的一段故事”,“这是违反我们的价值观”等等的标签呢?
答案可以想象,多数一定是“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价值观,都生活在一个人文化的社会里,就会有一个价值标准,基本的认知规范。毕竟我们不是茹毛饮血的原始人,没有家庭观念,没有社会责任。“人文化”确实让我们脱离了野蛮的竞争,让我们有父子,妻子、朋友、师长的观念,让我们有尊严,有体面,但同时“人文化”也带来了“限制”,严重时就是一种禁锢。中世纪的欧洲被宗教神权所禁锢,中国明清时期被“礼教”所禁锢,整个社会被压抑,让人透不过气来。
且不说不好的“人文化”,就是所谓“好的”人文化,也可能给人造成压力。孩子的叛逆,不是父母不爱他,而完全是父母的“期待”而给造成孩子“爱的压力”,才让孩子感觉不到自由,而全是禁锢了,依人性自由而言,当然是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
一、优美的文化体一定让人幸福吗?
且试看电影中,弗朗西斯卡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有一个完美的四口之家,拥有一个祖传的农场,也拥有随时可以帮助自己的好邻居,真是一片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可谓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家庭美满幸福。这样的环境不应该幸福知足吗?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不会遭受风雨,也不会忍饥挨饿,它就一定幸福吗?相比三十年前我们的物质极大的丰富,我们就一定比那时幸福吗?当然是越大越不幸福,选择的越多,越迷茫,目前社会上存在着焦虑的情绪,不正说明这一点吗,物质的丰富并不一定会让人幸福。
显然,从弗朗西斯卡在孩子们走后忧郁的眼神,百无聊赖的生活里,看不出她的幸福来。如果是笼子限制了金丝雀的自由,那又是什么限制了弗朗西斯卡呢?
电影中一次吃饭的时刻,收音机里播放的是歌剧,而女儿未有打招呼就调整了频道,儿子进门时不经意的关门声,弗朗西斯卡刚教育完儿子,丈夫又重重的摔门进来。弗朗西斯卡显然对这样的生活有点无奈,无形中自己被忽略了,没有被尊重。人的自由感是通过被尊重,被理解,被看到而获得的,如果没有被尊重,就会有失落感,很显然,弗朗西斯卡是有失落感的。
在弗朗西斯卡的生活里是有歌剧,有诗(最喜欢叶芝的诗)有浪漫的,而现实只给了她现实,所以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希望出去旅游,换一下环境,不是远方有多美,而是生活里已经不能让感受到自由。
显然只有优美的文化体并不会让人幸福,反而会成为人的一种禁锢。有时在一个公益团体、慈善团体里并不会让人觉得自由,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往往在善的团体里的人,存在着极端的犯罪行为。无疑是善禁锢了人,人必须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才能让自己获得自由。
二、获得自由的第一步逃离现实的文化体
人在一个司空见惯的环境里,待久了就发现不了周遭事物的美。当弗朗西斯卡带着弗兰克去寻找罗斯曼桥时,弗兰克说他闻到了泥土的味道,而弗朗西斯卡则毫无感觉。第二天他们要去一个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地方,才觉得安全,自由。所以人要出去走一走,远离熟悉的环境,才觉得自由。
所以,不妨在我们疲倦的时候,出去走一走,旅游一下,才觉得活的有意义。麦克和妹妹聊天是说,他有无数次出轨的想法,因为如果没有透一口新鲜空气的实际行动,只有通过思想上的出轨,来让自己觉得是自由的。
庄子是最反对体制的,他追求的是无限制的自由,所谓“逍遥”,老子也说“智慧出有大伪”。
三、让自由的心重新参与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短暂的四天,远离熟悉的人群,做自己平时不敢做的事情,确实会给人带来一种自由感,让人发现另一个自己,觉得那个自己才是真实的,所以让度让弗兰西斯卡,都要收拾行李和弗兰克一起出走,但最终弗兰西斯卡还是选择了留下,那她为什么会选择留下呢?
弗兰克代表了一种无限制的自由,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可以全世界的去行走,他没有家庭观念,没有我们世俗的价值标准,所以他能容得下,能看到雷露斯的困境,能体察弗兰西斯卡,要和他见面,将要面对的尴尬。自由也代表着一种漂泊,居无定所,乃至生活无所依靠。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自由,就要舍弃安全,寻找冒险。要和弗兰克一起走,是一种最大的冒险。
所以人常在,安全与自由之间痛苦的选择。前几年有一个郑州的老师在辞职信中写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很多网友都给她留言,对她的行为充分的赞赏,但并没有造成人人都去效仿,乃至有些网友还为其担心“生活怎么办?”,因为我们毕竟是人,都要吃饭穿衣,不是金庸小说下的主人公,不需要考虑吃穿挣钱,只要去追随纯粹的爱情,纯粹的自由。
道家当然是追求纯粹的自由,儒家很多人也是向往,那纯粹自由的,但是就现实情况而言,儒家也对道家提出了批评,认为那种自由,是一种逃避的,不负责任的,是不值得提倡的,你当然可以自己去追寻,但是不能让别人也去跟随。儒家也提倡自由,但它的自由是在生活中,是不脱离熟悉的环境,不去隐居山林,而是在当下的生活中,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主动,担当自己的责任,这是一种主动承担的自由。当一个人主动选择为家庭负责,那家庭就不是他的困境,当一个人主动去承担工作,那工作单位就不是他的限制,而是他成就自己的舞台。所以儒家提倡担当负责,尽自己的本分,所谓在现实中贞定自己。
有人说,儒家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我觉得儒家的自由是经过考验的,是真正的自由,而逃避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才有“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之说, 隐于野的隐士都不是真正的隐士,只有隐于闹市中的隐士才是真正的隐士。
弗兰西斯卡没有选择和弗兰克一起离开,而是选择了留下,虽然电影中并没有叙述她留下之后发生的故事,但我觉得,她以后的生活,一定是主动的承担家庭责任,尽职尽责,并且生活当中一定充满了情趣,富有诗意。电影中有一个镜头,是弗兰西斯卡,去看望雷露丝,并且和雷露斯成为了好朋友。她每年的生日都会去罗斯曼桥,去过自己的生日,我相信弗兰西斯卡一定找到了他的自由,那刹那就是永恒的爱,一定照亮了她的生命,给了他力量。所以她最后把这件事情选择说出,并且把一生奉献给了她的丈夫,她的家庭,并且自由的选择,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罗斯曼桥下,这就是自由的力量,可谓是自由的光,引导了他现实的生活。
同样是自由的光,也照亮了两个孩子的路,让儿子重新回归家庭,承担责任,让女儿勇敢的选择离婚,而不是为了所谓的体制,可以看出她们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自由,贞定了自己。
于是我们可以说,弗兰克就是弗朗西斯卡生命中的那一束自由之光,是那短短四天的爱情,照亮了弗朗西斯卡的人生,是自由的光照亮了现实的路。
四、我们该怎么办?
那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不走寻常路,甚至出轨才能获得这种自由呢?当然不是这样,而是你要去真情的投入到与人的交往,真诚的付出,就能获至这种刹那就是永恒的感觉,继而照亮自己的人生路。有时走过了一趟青藏线,经历了一次生死,就成了一生的朋友。有时在灾难面前,彼此扶持,便成了一生的挚友,在洪水中,丈夫不顾自己的生命,去救助自己的妻子,就那刹那间的选择,把生的机会留给妻子,把死亡的概率留给自己,我相信这刹那间的选择,就足以照亮他们的婚姻。这刹那的选择,就是孟子所说的“义”,而能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而一个君子,才算是活成了一个人,所谓“不是君子,便是禽兽”。人生就是这样,刹那间不停的选择,未必都是生与死,但一定都是利与义,看看我们是选择利,还是选择义,也就决定了,我们是自由还是禁锢,是让自由的光照亮现实的路,还是让人文化的体制成为我们的限制,这一切的主因都在我们自己的选择,而不在别人。所以孔子才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原来这自由本来就属于自己,只是我们错误的向外驰求,而迷失了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