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九零后,我对黑白电影有着不知从何而来的本能的排斥。这种排斥与厌恶无关,更多的却是一种对色彩缺失的不适。当画面只剩下二元对立的颜色时,似乎很多东西都变得简洁得可怕,甚至于有些机械。但我从未害怕过尝试。于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成为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更可怕的是这还是部默片);而《卡萨布兰卡》则告诉我,饱满的情感表达与颜色无关,黑白的加持甚至推着电影走向了后现代议题的探讨。
在中文世界中,电影的另一个译名也许更加响亮——《北非谍影》。是的,这个译名简洁有力,主题“清晰”,你光从它的名字就知道这将是一个间谍勾心斗角的故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不能说这其中毫无“谍影”可言,但这终究只是点缀,关乎爱情的点缀。故事似乎很简单,二战中的摩洛哥是维希法国的未占领地区,这里依旧由法国人管辖,德国占领者则只有一定的特权。卡萨布兰卡由于离葡萄牙 —— 一个去往美国的中转站距离很近而成为了很多人混杂而居之地,怀着逃脱厄运,奔向自由的的梦想而藏躲于此。美国人里克是这里远近闻名的酒吧老板,而与他多年前情断巴黎的情人伊尔莎和来自捷克的革命者丈夫则与很多人一样,来到此地寻求去往美国的机会。误打误撞,伊尔莎与里克在酒吧重逢,而里克此时手里又拿着极其珍贵的通行证。在德军的严密监视下,在旧情复燃中,在革命者兼“情敌”的性命中,里克选择了将通行证交给这对夫妻,自己依旧留下来与纳粹秘密对抗。
当你看完我的介绍之后,哪怕你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头脑中也许已经构建起了类似的画面。老套的三角恋,俊男靓女的缠绵,以及猝不及防的革命情怀和无私无畏。事实上,上面让很多人觉得普通甚至无聊的元素这部电影里一个都不少。可为什么却可以受到无数人的喜爱,直到今天,距离电影上映已经过去了将近80年,它依旧称得上是经典呢?我认为答案很清晰,因为每一个元素的表现都是非凡的,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立意高度。三角恋题材,或者说是出轨题材,除了让观众享受感官与精神上的刺激以外,最后还要或多或少回归到道德说教的结局。但别忘了,这世上的出轨千千万,能令人信服且动容的却凤毛麟角。第一名当属托翁的《安娜卡列宁娜》,一场出轨道出了女性意识的崛起和沙俄社会的彷徨。同样,在本片中,因为许多原因,所谓的婚外情变得令人不忍苛责,甚至让观者更愿意去体谅。伊尔莎与里克的巴黎之恋建基在丈夫在集中营中的“死亡”,而与里克的不辞而别又缘于丈夫的获救。这一段“出轨”,有的是观众对战乱中弱小女子“丧夫”的同情和最后的忠贞。而回到卡萨布兰卡,重逢自己曾经伤害过却也深深爱过的男人,同时这个男人又依旧如此风流倜傥,换做谁不会再次心动?(当然,这种感情中必然包含着女性天生的母性和女主内心的愧疚。)电影将男主的魅力与隐秘的过往铺垫得非常到位,而对革命者丈夫的形象塑造上又特意变得拙于情感表达,一本正经,不解风流。当英格丽褒曼的盛世美颜出现在镜头前时,电影给人的感官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以至于影响到了精神状态,“回到男主身边吧!”于是两人之后的“幽会”变得被期待,被渴望。更妙的是,二人的相见是以女主为丈夫索要通行证而开始的,于是乎接下来发生的所有事情对于观众都是可以接受的。“她做得够多了,该与男主在一起了!”于是本来就无可争辩的第二次出轨,成为了大家乐于看到的结果。
当然,如果一定要站在道德角度上分析,女主的行为固然有待商榷。可这部电影的魅力此时又体现出来——爱情之上,还有革命。我认为这部电影仍旧是一部爱情片,因为故事的主线便是上文我们说过的男女爱情的纠葛,可时代背景下的革命成为了成功的点缀,甚至成为爱情的护盾。伊尔莎因革命与里克分别,又因为革命与里克重燃旧爱,而到了最后,还是因为革命,里克选择了放手,伊尔莎也选择了离开。在影片中,革命作为配角是与爱情时刻相互衬托的。因为有了革命的情怀,爱情的道德争论变得无关紧要,历史的大背景也让爱情更多了几分伤感与无奈。而因为有了爱情,还不是传统的爱情模式,革命则变得浪漫起来。在这样并不罕见的螺旋线上,情感的迸发于是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反抗,反抗历史的洪流,反抗侵略的压迫。而最终的放手,将革命的精髓无形升华,男主坚毅的背影让人钦佩和仰慕,而未能如愿的爱情,回归了道德的正途,同时也道尽了大时代下芸芸众生的无力与沧桑。这样的爱情,谁不曾向往过?但谁也未必拥有那样的机会和胆量去追求。电影做到了,于是我们和她一起爱与愧疚,和他一起痛苦和毅然。
说一点有趣的事儿。周旋于里克和德国人之间的法国军督是一个着实有趣的形象。在德国人面前,他是维希法国政权的拥护者;面对里克和一众反抗者,他又尽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多人说,军督最后的反转,与里克联手有些剧情上的突兀,可我不这么认为。军督不是一个“好人”,当年轻的女子有求于他,希望得到通行证的时候,他 不会拒绝肉体的交易;可占尽当权者的便利之后,他也愿意去完成之前的承诺。这不是令人称赞的高贵品质,但战乱中能做到如此也难能可贵。军督明知里克手里有通行证,但他并未处处刁难,在一个世风败坏的时代,愿意这样去做,心里必然多少保有一丝正义。电影结尾与里克肩并肩走进暗夜,军督也成为了革命者。乱世中的哀愁,便也“哀而不伤”了。
在战争年代公映如此电影其实是颇有深意的,它似乎在告诉人们,希望依旧在,美好的感情永不过时。革命没有那么硬,爱情也不必充满肉欲。可对于我们,远离历史时代的异国看客,这些都不再重要。我们只需要记住,那么多城市和咖啡馆,她偏偏走入我这里的伤感与欣喜,以及卡萨布兰卡的歌声中,有你亲吻依旧,无你只剩叹息。时光荏苒,真正的爱情是超越时代的,你我都可以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