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身后这座桥
张范津
2017年我两度参与对临城县县直单位和乡镇的巡察,期间经县委巡察办主任杨振营同志介绍,了解了当地一些风土人情,文物遗存,偶有所感,辄记以文,遂有数篇,束之以呈。
—— 题记
临城县城西北的竹壁村东,有一座非常别致的古桥,名曰蛤蟆桥。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卡通的名字?据说是因桥下有一巨石,形似蛤蟆而得名。
该桥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完工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为竹壁村民陈志美、陈三光、陈文显祖孙三代接力修造而成。此桥三叉两孔,呈“人”字形,故又名双脊桥或者双济桥,古时为临城县南北交通要道。
在县巡察办主任杨振营同志陪同下,我们专程参观了蛤蟆桥。
从外观看,此桥大的框架还好,况且在2016年还进行过修缮。但细看,这座桥已是千疮百孔了。护栏的缺失还不会影响通行,关键是桥拱的开裂却是大的隐患。
尽管如此,但其历经三代61载愚公式的建桥经历,其令专家们惊叹的设计样式和建桥技艺,堪称桥梁史上的奇迹。愚公祖孙移山是寓言,但陈公祖孙建桥却是现实,演绎的是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我站在桥下仔细端详着造桥用的每一块石头,思绪万千。陈氏祖孙造桥之初,可曾想到过建桥过程中的困难,今天已未可知,但他们义无反顾的建桥却是事实。没料了,备料后再干,他们没有停;没钱了,筹钱后再干,他们没有停;没力气了,蓄养一下再干,他们还没有停。就这样,不忘初心,前仆后继,积年累月,建桥不止,终于为自己、为后人,也为村里村外的人们铺就了一条贯穿内外的通途。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陈氏祖孙造桥之举,就完美诠释了这一真谛。陈公已著千秋业,风范昭然示子孙。就因这座桥,而足以使陈氏祖孙流芳千古了。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曾有这样的名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陈氏祖孙应该就是虽然已死,但“还活着”的那一类人吧。
我惊诧于他们的执着和坚持,我敬仰他们用实际行动对有志者事竟成的诠释。一个已处江湖之远的“旅人”,尚存忧民之怀,尚有如此的气魄和格局,我们这些身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一员,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党员领导干部,当做何感想?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一个个“为什么”重重地敲击着我们的灵魂。
其实,一个人的一生未必都能遇上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未必都能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如董存瑞炸碉堡,如邓稼先、朱光亚、钱学森等大师设计“两弹一星”那样,永载史册。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不一,给一个人的机遇多少不定,这些林林总总的主客观因素,无不制约、左右着你的行为。但这绝不能成为懒政怠政,不作为慢作为的借口,不能成为以其善小而不为,以其恶小而为之的理由。陈公祖孙建桥启示我们,不论你处于什么岗位,也不管你手中掌握多大权力,只要多想、多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群众的事情,不惧点滴,横下一条心,立定愚公志,你就一定能够积跬步至千里,积小善成大德。
曾记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