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第6讲笔记:
1. 什么是角色
角色是个人作为一定社会地位占有者所做的行为,抑或行为期待或规范。
当你初步去接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时,你一开始看到的其实只是他(们)的角色。
科学的角色定义包含三种社会心理学要素:
• 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
• 角色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非自定的;
• 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责任、义务等)的。
2. 集体就是一堆角色
我们从小的教育其实就是角色化教育就是要训练你成为我需要的那个角色,好学生,好孩子,好儿子等等。
在角色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壳是什么样子的,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
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个种集体人格。
3. 集体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一共五个关键动作:
1) 确立目标
2) 建立恐惧的边界(惩罚是什么,如果不做什么就会怎么样)
3) 放入清晰的标的 (应该做什么)
4) 给予红利,然后让它产生依赖。
5) 不断重复
为什么要进行角色化教育,就是为了便于管理。
4. 教育是反人性的
教育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换句话来讲,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
5. 产品经理应该如何看待角色
一个人只有在压力下,才会按照角色行事。一个人忙了一天回家,坐在沙发上,掏出手机想休息一会,凭什么你认为她要继续完成角色,并且按照角色的设定点点戳戳你的产品呢?
张小龙认为:“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自然和角色化是相反的两个词。
如果你的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你必须要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但是如果你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其实你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第6讲心得:
以前看到张小龙说:“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 不是很能get到“自然”含义到底是什么,学完这课以后明白了。“自然”就是一个人在相对无压力的情况下,随心随性的使用产品,而呈现出来的一种自然舒服的状态。他不会因为自己是一个父亲,就在使用一个产品的过程中,不断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我是一个父亲,我要应该点这里,不应该点那里,我应该看这里,不因该看那里”。
另外,想到to C和to B产品在设计的时候感觉是不一样的。To C要求的就是去掉某些程度的角色化,再看用户需求,痛点,痒点。再看如何让用户在使用场景中自然惬意地使用产品(用户动力是内心驱动使用该产品)。而to B产品,是要先研究产品使用者特定角色下的集体人格,总结出该角色下所面临的恐惧和满足的边界,然后再设定规则,方便这个集体有效率的工作(用户动力是外部角色化的压力驱动使用该产品)。
作业:
1. 本人在职场中,越来越擅长角色化生存,也非常善于角色化培训别人。我经常以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带的实习生。通常一个实习生会在4个月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同时我也会在工作之余考虑该实习生的具体性格,爱好,私下里都会成为关系很好的朋友。
2. 在生活中,好犯角色化看待别人的毛病,经常把“应该”挂嘴边。对朋友,对老公,对婆婆。从今往后,去掉角色的外壳,我会去用心看一下,这个人本身的经历,性格特点,做什么确实很笨拙吃力,什么又是强项,看到每个人的不容易,看到每个人独特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