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了解了一下Spring-cloud微服务架构,主要是对《Spring+Cloud与Docker微服务架构实战》的keypoint进行记录,方便以后查看
- Spring Cloud技术储备:Java+ Spring Boot+ Maven/Gradle(项目管理与构建工具)
- 使用微服务构建的是分布式系统,微服务之间通过网络进行通信,使用服务提供者/服务消费者描述微服务间调用关系
- 服务提供者:服务的被调用方
- 服务消费者:服务的调用方
- Maven项目中pom.xml中:
- 引入spring boot的依赖,引入spring cloud的依赖,添加spring-boot的maven插件
- groupid和artifactId被统称为“坐标”是为了保证项目唯一性而提出的;GroupID 是项目组织唯一的标识符,实际对应JAVA的包的结构,是main目录里java的目录结构;ArtifactID是项目的唯一的标识符,实际对应项目的名称,就是项目根目录的名称。
- 在类上使用@SpringBootApplication生命这是一个SpringBoot项目
- 传统Web开发中,常使用properties格式文件作为配置文件,Spring Boot及Spring Cloud支持使用properties/yml格式文件作为配置文件,yml(YAML:yet another markup language)和properties格式文件可互相转换,前者结构更清晰,可读性可维护性更强,但有严格的缩进
- 使用RestTemplate调用用户微服务中的RESTful API,IP和端口可以硬编码在代码中,也可以提取到配置文件中,存在的问题:
- 适用场景有限:e.g.服务提供者IP和端口发生变化,需要修改服务消费者的配置并重新发布(不可取)
- 无法动态伸缩:每个微服务一般会部署多个实例,实现容灾和负载均衡,系统需要具备自动伸缩能力,硬编码无法实现
- 微服务注册和发现:
- 服务发现组件:服务消费者需要一个强大的服务发现机制,获取服务提供者的网络信息,同时服务提供者信息变化时,服务消费者也无需修改配置文件
- 各个微服务启动时,将自己的网络地址等信息注册到服务发现组件中,服务发现组件会存储这些信息
- 服务消费者可从服务发现组件查询服务提供者的网络地址,并使用改地址调用服务提供者的接口
- 各个微服务与服务发现组件使用一定机制(e.g.心跳)通信,服务发现组件如长时间无法与某位服务实例通信,会注销该实例
- 微服务网络地址发生变更(e.g.实例增减/IP端口发生变化)时,会重新注册到服务发现组件,服务消费者无需人工修改提供者的网络地址
- Eureka,Cousul,Zookeeper等:Spring Cloud提供的多种服务发现组件
- Ribbon:负载均衡器,控制HTTP和TCP客户端的行为,为Ribbon配置服务提供者的地址列表后,Ribbon就可以基于某种负载均衡算法,自动帮助服务消费者去请求,Ribbon默认为我们提供很多的负载均衡算法,e.g.轮询,随机...也可为Ribbon实现自定义的负载均衡算法
- 在Spring Cloud中,当Ribbon和Eureka配合使用时,Ribbon可自动从Eureka Server获取服务提供者地址列表,并基于负载均衡算法,请求其中一个服务提供者实例
- 脱离Eureka使用Ribbon,对于一些遗留的微服务,可能并未注册到Eureka Server上,甚至根本不是使用SpringCloud开发的。
- Feign:实现声明式REST API调用
- 使用RestTemplate实现REST API调用,使用拼接字符串构造URL,而URL往往有多个参数,这种构造方式很低效
- 使用Feign,可以更简洁,优雅调用HTTP API,在Spring Cloud中使用Feign,只需添加Feign依赖,创建一个接口,并在接口上添加一些注解,代码就完成了,Feign支持自定义配置...
- Hystrix:实现微服务容错
- e.g. 某电商网站在黑色星期五发生过载,过多的并发请求,导致用户支付请求延迟很久没有响应,等待很长时间后最终失败,支付失败又导致用户重新刷新页面并在此尝试支付,进一步增加服务器负载,最终整个系统崩溃了——>雪崩效应,描述服务提供者不可用导致服务消费者不可用,并将不可用逐渐放大的过程——>使用容错机制来避免,具体要实现以下两点:
- 为网络请求设置超时
- 使用断路器模式
- Hystrix实现了超时机制和断路器模式的工具类库
- Turbine:聚合Hystrix监控数据的工具,让集群的监控更加方便
- e.g. 某电商网站在黑色星期五发生过载,过多的并发请求,导致用户支付请求延迟很久没有响应,等待很长时间后最终失败,支付失败又导致用户重新刷新页面并在此尝试支付,进一步增加服务器负载,最终整个系统崩溃了——>雪崩效应,描述服务提供者不可用导致服务消费者不可用,并将不可用逐渐放大的过程——>使用容错机制来避免,具体要实现以下两点:
- Zuul:用于构建微服务网关
- 不同微服务有不同网络地址,外部客户端(e.g. 手机App)可能需要调用多个服务的接口才能完成一个业务需求
- 让客户端直接与各个微服务通信会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借助微服务网关可以解决,它位于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的中间层,所有的外部请求会先经过微服务网关
- Spring Cloud Config:用于统一管理微服务配置,为分布式系统外部化配置提供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支持
- 传统单体应用,常使用配置文件管理所有配置,e.g.一个Spring Boot开发的单体应用将配置内容反正yml文件中,然而在微服务架构中,微服务的配置管理有以下需求:
- 集中管理配置,一个使用微服务架构的应用系统可能会包含成百上千个微服务
- 不同环境,不同配置,e,g,数据源配置
- 运行期间可动态调整
- 配置修改后自动更新
- Spring Cloud Sleuth: 实现微服务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