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前两节的内容自己做了对照,遭遇和危机的实质也许还是没有彻底弄明白,还是希望能从接下来的文章中再次感受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看到以后的章节,它们都相伴而生,有的地方用了危机,有的地方用了遭遇,是否自己理解的就正确呢,所以自己还是要结合郝老师的文章思想感受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觉醒。
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形式的统一,才是教育过程的真正本质。
怀特海从过程哲学角度,把这个过程(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看作“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的循环。
博尔诺夫从存在哲学角度敏锐地发现,遭遇和危机是造成教育非连续性的原因。
两位教育大家从不同的观点认识到教育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连续性呢?和人的连续性中的连续性意义是一样的,生命周而复始每天不断发生变化,这是个连续的过程,(是我胡诌的,方便自己理解,万不能用来做注解的。)
而教育的非连续性就是收到了外部的干扰,就是所谓的危机和遭遇。
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价值在于:
干扰教育的即来自外部的危机是必然的,是存在于本质【教育本质即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的一部分。是必然且不可消除的,不是偶然的,有积极意义,所以要坦然面对。
二、遭遇和危机让人找回存在
2.人生的“明亮状态”和“遮蔽状态”指的是怎样的人生样态?哪些条件可以促成“遮蔽”向“明亮”的转化?哪些条件可以让一个人从“明亮”走向“遮蔽”?遭遇和危机与在以上的转化中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人类并不是简单地屈从和企图躲避恐惧和失落感,而是正视它,有意识地去触及它,从精神上坚持到底。”
从存在哲学角度来看,遭遇和危机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如果能正确对待,合理运用,遭遇和危机也能发挥不可替代的正面的作用。
一开始阐述遭遇和危机的重要作用。
存在哲学是如何解释人的本质呢?
人必须首先活着,才有可能拥有本质(一种明亮状态)。但人并不是活着就必然拥有本质,人经常会处于非本质(遮蔽)状态。【醉生梦死、浑浑噩噩是这个状态的代名词,而温水池上的青蛙会全然不自知的情形也理解为这个遮蔽状态。】
人要拥有本质(一种明亮状态),不是在日常状态下自然而然实现的,是需要在某一时刻全力以赴才能抵达,比如音乐家创作美妙音乐的时刻,数学家聚精会神攻克一道难题并涌现灵感的时刻,等等。【看到数学家两个字发亮,虽然自己只是数学的一部分,而前天晚上拿起来数学高考题新高考试卷做了两道题目之后,由衷感觉时间过去得特别快,一个小时根本做不住多少题目。还是希望能在纯粹的世界中感受时间的流逝。】
“人似乎不可能一直保持一个发展高度或者持续地向前发展,他的生活更多地由于习性和疲乏而被损耗 ,由此而陷入非本真的退化状态。”人在顺境时,往往会忘记自我,犹如在昏睡中,而当遭遇挫折、身处困境或者转换环境时,“遭遇逼迫人们在两种可能性【真正的两难选择中间有没有第三选择的实现呢?】之间进行选择并做出取舍的决断”,人会猛然惊醒,最终独自面对自己,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真面目,才有可能决定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做真正的自己。
遭遇、危机的过程对人的自我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真正的自己,只有在遭遇或危机过程中才会成立。
人的明亮状态(去蔽、呈现、真理时刻)往往是一次性的、是涌现的。人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原本自然的生命才能不断获得涌现,比如一个艺术家,他要通过不断的创造和挑战极限而使自己处于明亮状态。【努力达到一定的精神高度和思想境界,感受出来人生的意义。】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人可以利用这些遭遇和危机不断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三、遭遇核危机往往与新的起点联系在一起
遭遇不仅可以被理解为是毁掉迄今生活安全感的暂时的动荡,而且同时也揭示了一种新的超越过去的生活可能性。当我们把危机与一种新的起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彻底失去了以往所有的支柱,并同时建立起走向美好未来的新起点。
“向某个新的生命阶段的过渡只有通过危机才能得以实现”,自己总是恍然觉得生命不该如此虚度,还没有彻底转换一个模样,精神上的蜕变还没有完全感受出来,对于危机的来临也许是自己没有转化完成,也许那个契机自己尚未发现,没有实现灵魂的觉醒。
张泉灵和李开复的案例都能鼓舞我们前进,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
昨天群内小视频中那群马的呼唤,热情,和草原上生灵的智慧都能激发陷入沼泽的那匹马的生存的动力,可歌可泣的人都是“孤勇者”,值得我不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