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我与《我与你》这本书的缘分,国内一个在大众视野里比较熟悉的心理作家武志红,在2017年7月份的时候在得到APP开通了《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这个专栏,当时我因为急于想改变自己的愿望,刚看到它要开始更新的消息,等期末考试已一结束就马上订阅了。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介绍“关系”的一章。武老师在这一章着重分享了它当年与这本书的经历,并且在其专栏里面作了清晰简单的解释。去年三月份的时候我也觉得好奇,开学的前一周就在淘宝上买了下来,作为我第一周要阅读的书籍。
作者马丁·布伯是20世纪德国的一位非常有名宗教哲学家、作家等等还有一大堆称号。它最著名的书就是这本《我与你》,其它的还有《人与人之间》、《两种类型的信仰》、《善恶观念》等书籍。
老实说,这本书真的不好读,因为这本书的原文是德文,是由北京大学的一位学者完成的翻译工作,并且最厉害的用的是文言文。其语言相当优美,很多句子读起来就和读诗是一样的感觉。记得当时我花了3天就读完了这本书,然后花了接下来的四天整理笔记。虽然读完了,但是后面的很多内容我也根本看不懂,整本书还有大量的生僻字,根本不知道读音,我也就大概欣赏了一下咱中国学者的文笔,把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记了下来,保存在我的印象笔记里。
马丁·布伯的这本《我与你》讲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共存在两种关系“我与你”和“我与它”。
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象时,你在我这儿就沦为了“它”,这时构建的是“我与它”的关系;
当我放下我的所有预判和期待,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全然相遇,这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两句话:
人呵,伫立在真理之一切庄严中且聆听这样的昭示: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每一件事物都在等待着你去圣化;每一件事物都在等待着在相见中被你发现……。用你全部的存在去同世界相会吧,这样,你也将与上帝相会。
这两句话讲的其实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无时无刻经历的都是“我与它”的关系,“我与你”的关系只会是瞬间。只有当你深刻地体验到“我与你”的关系的真实存在之后,你才会找到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的另外一种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与你”的关系,其实指的就是我与你互为镜子,互为镜像这样一种关系。这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你的眼睛,就像镜子,我从你的眼睛中,甚至可以看到我的镜像;
第二层:当你用心看我时,你的整个灵魂的反应,就像是一个抽象的镜子一般,照出了我的存在。
“你在,所以我存在”。没有镜子,我们看不到自己长什么样子。从哲学上的角度来说,没有“你”的镜子的存在,也就没有我。
所以,看见,就是爱。电影《阿凡达》里有一句著名的话I See You,这句简单的话里藏着非常深刻的含义,我的感受,必须经由“你”的看见,才开始存在。当没有被“你”这面镜子照见时,它就像是不存在一样。记得有段时间我见到同学打招呼的时候说的是“我看见你啦”,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