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来老师鼎鼎大名,从“时间的朋友”,到他的21天词汇,还有比特币,以及去年在得到开播的“走向财富自由之路”,看他的书,听他的演讲,都有一种深邃、原来还能这样考虑的感觉。他的文章大多都很容易读懂,也让人容易接受,是一个会写作的高手。最近又膜拜了他的写作课音频,再次验证了他在写作方面的深入思考和总结,听完后让我对写作的认识也发生了些许新的理解,同时对于自己为什么写不好找到了原因,对于应该怎么准备去写文章有了方向感。整个音频近3个小时,我只分享其中我认为重要的三个点。
第一点,对于“什么是写作”,进行了重新的认知升级。从而就不爱写,也写不好。上高中前一提到作文就头疼,然后就是生编乱造,要么就是把自己在作文书上看到的故事稍作修改,自然得不到老师的好评。没有得到正反馈,自然就更加的不喜欢。每次老师在班里朗读优秀范文,自己都特别羡慕,心里想“要是我也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让老师朗读和表扬多好。”可下课后,就把写作文的事儿抛在脑后,直到下一次写作文时,提起笔,却又犯起愁来:“这个题目没什么可以写得呀。” 老师建议大家坚持每天写日记,多积累,多观察,多思考,这样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有素材了,那时候自己哪能做到这个。写了两天本子就弄得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再加上自己那时候字也写得不好看,歪歪扭扭,写着写着自己都看不过去,随便凑合几句就过去了。可自己喜欢看书,看各类书籍,从故事会到故事大王,从读者到小说,津津有味,乐此不疲。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个原因。笑来老师讲:写作的本质至少包括三个环节,输入-处理-输出。很多时候大家都关注输出,往往忽略了前面两个重要的环节。输入就是多看,这个当下受过教育的朋友肯定都多少会看,即使不去阅读那些大部头或者纸质书籍,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的分享等碎片化信息,每天也有大量的输入。而要想进行写作,在大量的输入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处理,这个尤为重要。像笑来会整理卡片,把平时看到的故事和可能在写作什么题材是能用得上进行了分类,这样到了针对某个话题进行写作时,翻一翻卡片再用文字串一下就可以了。而我本人应该就处在了这个地方。在写作方面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处理。看故事书,就图一时的愉悦,看哲理书,就成了当下的思考。而大脑是最不擅长记忆的设备,看过去的信息,没有进行深度整理和记录,很快就遗忘了。到了真正写作的时候再现去找资料,临时抱佛脚自然不会有好结果。
第二点,深入理解写作的目标。写作就是针对某个话题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和大家分享。这是我一直以来对写作的认识。笑来老师的解释“一语惊醒梦中人”。“写作的目的是沟通”。 写作的目的竟然是沟通,竟然是沟通!当我听到他的这个理解后,第一反应“天哪,我竟然从来没有意识到写作是一种沟通。” 既然是沟通,自然就要考虑沟通对象是谁,他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背景,写作要表达的东西处理过了吗?处理好了吗?处理好的东西确实表达正确了吗?表达正确的东西,对方确实具备理解的寄出了吗?对方理解了,又真的会接收吗?对方如果有疑问,我们准备好解释了吗?对方产生了误解我们有应急方案吗?对方驳斥我们时我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吗?“天哪,写作竟然要考虑这么多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因素,而一直以来我关注的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的真好,简练,逻辑好等等。” 而要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就需要对读者进行引导,让他们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次要到重要。写作原来是要设计,引导,逐层深入。
第三点,语言的基本元素是名词,动词。“不同的人感知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文章就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而我们读文章,就是去感知作者对世界的感知。把一篇文章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分离开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感知作者的感知世界,竟然能这样去做。回想我的文章,抽象的词语较多,说明自己对世界的感知都是靠思维,对于具体的物缺乏深刻的感知。写出来的东西必然虚,晦涩,难懂。而好的文章就会有大量的名词,形象的动词,构造出具体的画面感,让人如临其境。
3个多小时的学习,很有收获。里面还有更多深入的关于写作的话题讨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有了理论,接下来就是践行。多输入,多处理,多输出。文章要考虑写作的目标,具体的造句要多用具体的名词、动词。Figh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