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那是小刘宁刚刚有了记忆的时候。他经常听妈妈说起生下他后的不容易:和姥姥姥爷挤在一间租住的房子里,体质虚弱的刘宁整宿的哭闹,一岁前她没睡过一夜的好觉;后来妈妈没有奶水,爸爸每天等天没大亮就要跑去离家很远的人民路排队给他打牛奶;加上还做过一次大的手术,妈妈总说,小时候的你让我们费劲了气力。可那时的刘宁什么都不记得,只记得当时他和爸妈住在一室的小房子里,吃住都在一间房里……
1998年,父母变得越来越忙,他们经常到外地出差,再没有精力去照看已上小学的刘宁,于是请来远方的亲戚来帮忙——这一年,他们搬进了一间一室一厅的房子。刘宁记得清楚,他和父母睡在卧室,姨姥睡在客厅。小区楼下有块很宽敞的过道,这里就变成了刘宁和小伙伴们放学之后的游乐园:他们在那里踢足球、打沙包,尽管玩耍间经常不经意打到路过的行人、被认为是不讲规矩的坏孩子,但那是刘宁童年记忆中最美丽的时光……
2003年,刘宁进入初中的这一年,父母也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套大居室的房子。刘宁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屋,但他还是时不时地回到之前居住的小院,因为那里有他的好多小伙伴,和那些儿时无忧无虑的美好。刘宁说他不太喜欢这个房子,尽管他有了自己的写字桌,他可以把随身听和篮球杂志藏在抽屉里,等父母推门就来时迅速装成在写作业的样子;尽管这里离学校不太远,直到他知道对面军区院里有一块篮球场,有了新的朋友,他才渐渐地把这里叫成了家……
2006年,刘宁考入了市重点高中,父母为了不影响刘宁考学,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刘宁被卷入了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生活:起床、上学、吃饭、回家。那三年时光,家,似乎变成了一个军营,是战士歇脚的地方,是第二天继续战斗的充电器。那时刘宁的想法是那么得天真,他想着只要熬过这段时光,上了大学他就自由了……
2009年,终于,他考上了大学,第一次独自离开家门。刘宁临行前和家里所有的亲人一起吃了顿饭,他学着大人的样子向长辈们敬酒,宴席到了最后刘宁却哭得泣不成声。他也不知为什么那时候脑中出现的会是“男儿志在四方”这样的辞藻,也正是刘宁离开家的那一年,姥爷离开了人世——他人生中失去了第一个亲人。父母把之前的房子卖掉,换了更大的房子,这让每年只有寒暑假时间才能回家的刘宁经常找不到家门。有一年回家,退休在家的妈妈总说自从你走后家里变得空荡荡的,没有了生气;父亲经常出去应酬,她时不时就会和父亲吵架,她说之前儿子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而现在儿子离开了家,也就没什么期盼了。刘宁变得不再喜欢这个所谓的大房子,他在家呆的时间越来越少,利用假期的时间跟老师一起做项目,长本事,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
2013年,刘宁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开始北漂的生活。他还记得他租住的第一间房,是一套五家合租的房子,他每晚要很早洗漱、清早很早起床,以免撞上卫生间使用的高峰期。经过几次辗转,尝尽搬家的痛苦,刘宁只能更加努力,只为在这座城市有一寸属于自己落脚的天地。他开始奔波于各个城市:广西、云南、贵州,郑州、襄阳、乌鲁木齐……他不再称呼租住的房子为家——那里只是一个临时住所。
就这样开始漂泊,说不上仗剑天涯,算不上四海为家,只是处处无家处处家;那天,他在一面广告牌前停下了脚步,上面写着了这样一句诗——此处安心是吾乡……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时光找寻着家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