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来源《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原文如下: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大意指,维摩诘居士见文殊师利大菩萨来,便道:“欢迎您,文殊师利!您以不来相而来到我这里,以不见相而前来见我。” 这里就比较难理解了,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如何理解呢?是否欢迎词里含有点对抗?气氛有点紧张。
先介绍下对话背景。
维摩诘居士“其以方便,现身有疾”(方便品第二),以方便法,示现身有疾病,佛来说法,借故不去礼拜供养。佛知其意,即欲派十大弟子探望(弟子品第三),各位弟子都表示“不堪任”。因为都自叹不如。
比如维摩诘批评舍利弗不知“宴坐”。“夫宴坐者,不于三届现身意,是为宴坐。” 菩萨本不受色形心法之果,却要独处山林修行,藏住身意之相,便不是真正的安坐。也批评小乘这种贪恋离世修行,而非入世修行。《坛经》有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
其他弟子如大目犍连,大迦叶,须菩提,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摩诃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罗睺罗,阿难,等五百声闻都说没有资格前去。
在与诸弟子的讨论中表明了维摩诘的境界和思想观点,也说明了扬大乘抑小乘的宗旨。
佛再派其他大菩萨,其他大菩萨也说明缘由,都不愿前去。
最后只能派智慧广大的文殊师利大菩萨前往。就出现了文章开始的对话。
文殊师利面对维摩诘的不太友好的欢迎词也充分表现了智慧,缓和气氛,充满机锋。“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是啊,居士,如果看有个来的相,但这个来相已经过去发生,所以不能说有来相;若有去的相,已经去过了,所以也不能说去相。所以来去无从至,所见非可见。
来和去本来就是相对的,也是“不二”的。
龙树《中论·观因缘品第一》:“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金刚经·威仪寂净分》:“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说的也是这个“不二”和“空”佛理吧。
“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在佛经里意思已经明了。在现世中,我觉得还可以有其他理解。
“虽然来了,但好像没有准备来;虽然见了,但好像没有准备见。”有种不期而遇的欣喜和担忧。
当然维摩诘居士是没有担忧的。对于凡人,如果有个陌生人或者新的事物突然来临,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挑战,更可能是威胁。如果面对这种来和见呢?普通人远未到普渡众生的大乘境界,那不如从修炼自己做起吧。“无所受而受诸受”,以无所受的心来坦然接受一切感受,也是充分迎接挑战的一种心态。
就如《菜根谭》所言:“庞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维摩诘经》博大精深,也犹如“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出现在我面前,希望有机会可以详细研读。
感谢方用老师的精彩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