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要种两茬庄稼的,一茬玉米,一茬冬小麦。蚂蚱在我们那是最寻常不过的。
蚂蚱大概是收过小麦,玉米出苗时开始活动。不过那会儿是没有时间捉的,因为捉拿蚂蚱的主力军那会都是要上学的,只能由着他们蹦达个把月。
盼望着盼望着,暑假来了。现在想想,那会暑假放地比较晚,假期也不像现在这样长,好像四十几天的样子,与现在动辄俩月的假期相比,那会可真是“辛苦”啊!不过来的迟也是来了。
暑假里除了写作业,帮父母干活外,最有意思的事应该就是捉蚂蚱了。
村子里差不多年纪的小伙伴挺多,每天约上几个要好的,一起去收了玉米还没耕种的田地里,田埂边捉蚂蚱。热热闹闹,颇有童趣。
捉蚂蚱是要起个大早的。天不亮,一群约好的小伙伴就你叫我起床,我叫她起床的吆喝起来。每人准备一个塑料袋,或是别的什么东西,总之可以装蚂蚱就可以了。一群人,打着闹着向田地走去。
那会农村是自由的天地,孩子随便去哪玩,没有人担心会丢。那会的人心是朴实的,不像现在。
为什么捉蚂蚱要起得这么早呢?
那是因为蚂蚱是会飞的。
秋天是会下露水的,田边的草尖上还挂着透明的露珠呢。
早晨蚂蚱的翅膀沾了露水,飞不高。说起来和要下雨时燕子低空捉虫是一个道理。
很快便到了目的地。常年捉蚂蚱,哪里有蚂蚱,哪里的蚂蚱个大,哪里的蚂蚱容易捉,我们这群小孩都门清。大家分散开来,各自寻找目标。
捉蚂蚱不光考验眼力,还要有过硬的技术,一招一式都马虎不得。否则即使有露水帮忙,也收获甚微。
真正的高手是要具备脚轻,眼疾,手快,准头好这四项基本素质的。发现目标之后,蹑手蹑脚地踮过去,找准时机,一只手虚握着,形成一个小伞的形状,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盖住猎物。抬手放进口袋,哈哈,抓到了!
不是每次都这么幸运的,特别是遇见大家伙时,想要捉住可是颇要费一番周折的。大的一般翅膀比较硬,受露水影响不大,而且吃的草啊,玉米苗啊多了,脑袋也比较聪明了,对待我们这群猎人比较警觉,往往是还没踮起脚,它就嚯地飞了起来。不过蚂蚱的飞行能力有限,对于我们这群专业猎手来说,捉的越大,越厉害。所以常常能看到,我们跟着一个飞着的身影跑来跑去,直到它飞不动了,找准时机,一立即中。
蚂蚱的种类还是挺多的。草头青,大青头啊,以前每种蚂蚱都能叫出名字的,可惜现在记不得了。
太阳升起来就不捉了,露水被晒干了,蚂蚱也能飞的更快更远了,我们追着追着也追不上了。
田边集合,各自举起袋子,呵呵,都不少啊,照我爸的话说够一盘了。
是真的要吃蚂蚱的。
那会儿物质条件不是那么好,像豆虫啊,蚂蚱啊都是很好的菜呢。
小伙伴们把各自捉的蚂蚱拿回家,饿上一天,大人处理干净:去头,去便,去翅膀。洗干净晾干后。锅中放油,将蚂蚱倒入,炸至酥脆,撒盐,出锅。嗯…香极了!
一个暑假,伙伴们日日同行,不仅消灭了害虫,也喂饱了馋虫,好不快活!
这样的快乐现在的小孩是体会不到了,孩子看见蚂蚱恐怕也认不得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