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喜欢这种在屋内上午暖阳的温煦下,静静地读自己喜欢的文字,仿佛不觉中走进了自己敬佩的作者心灵世界的感觉,然后写下点滴自己的想法,甚好。
今日读曾老力除牢骚一文,颇有感触,写此以自省。
文中曾老写道“温弟天分,本甲于诸弟。惟牢骚太多,性情太懒。……近闻还家后,亦复牢骚如常,或数月不搦管为文”。温弟虽天资优厚,但常常抱怨。数月不曾提笔作文,心气浮躁。其实反观我们的周遭,把抱怨挂在嘴边的人不在少数(或许与其所处的社会层次有关,此处仅就事论事)。例如开车时,有些人会因多遇到几个红灯或者邻车司机鸣笛而随口抱怨。排队结账,有些人会因人太多牢骚满腹。执行任务,会因步骤复杂过程繁琐而心生不满……这样的例子非屈指可数。
我们无权下定论说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一概而论对这些行为举动表示反感更非明智之举。每个人基本都会或多或少地抱怨几声,包括自己,偶尔也会抱怨,以解心头之闷。但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抱怨太多会给自己无形中添加太多的负能量,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不是那么冷静,你的气场会随之发生改变。当然,你带给和你一同共事的人是缺乏向上的力量感。这些消极地变化非人力之所控,会随着时间逐渐积累。惋惜的是很多人不会花一两分钟静静地想想,任其发展。
文中“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一句说的是怨天尤人不会有好结果。我们还没到“怨天”的年纪。生活中“尤人”倒比比皆是,其常常起源于他人的一句话,其实因话而起的祸端根源一大部分是彼此之间的想法在说话人说话时没有碰触到一块,产生曲解误解。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无意。如果我们在交流中能做到听清他人的言外之意,有心或者无心,有意或者无意,把心放开,宽容一些,抱怨会慢慢消失。
“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想,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这句话暗指你多发抱怨很多是因为你没有足够的肚量和能力去消化吸收这些你自以为的恶意。所以,当你想发牢骚时,不妨稍克制一下,先封嘴再清心。久而久之,气场自成,还会多了一份静默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