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参加江苏特级教师吴非(王栋生)的讲座。王老师转述了一个“鳄鱼”的故事,很受启发,内容如下: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高材生,姑且叫小C,去美国深造。因为想尽快拿到学分,在选修科目的时候,小C选择了“鳄鱼”的科目。“鳄鱼”其实是该校的一名导师,因为对学生要求严苛,所以得到这一绰号。在这个学校,同样的时间,大部分导师的课程修完合格可以得到2学分,“鳄鱼”的课程修完合格可以得到4学分。但是因为“鳄鱼”的课程通过率太低,大部分学生都不会选他的课。
去见“鳄鱼”那天,小C忐忑不安。他得到的第一个任务是从自己的专业教材中找出几个错误。这本教材是这一专业的权威课本,尽管小C从没有想过这中间会有错误,但还是硬着头皮接下了任务。于是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幸运的是,他在另一本权威教材中找到了不同的观点。一周后,他去交作业,“鳄鱼”很满意,并给了他新的任务:找出那本作为论据的权威教材的错误。于是又是一番苦读,幸运的是,他还是完成了任务。就这样,小C每周都在阅读与批判中度过。最后一周到了,这次,小C引用“鳄鱼”的最新著作完成自己的作业。他心里暗自得意,这次可以不用再找错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最后一周的任务就是找出“鳄鱼”新著的错误。
经过了炼狱般的研究查证,总算完成了全部的课程,小C获得了学分。回到宿舍,小C怅然若失,于是,他又习惯性地来到图书馆,此时他看到满书架的图书,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饥渴……
王老师说,他每年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新入学的高中生听。它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有一点恰恰是中国学生所缺乏的,那就是批判精神。从小的教育中,我们就被灌输“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长大了,我们习惯于按照老师的思路思考,按标准答案做题。渐渐地,我们开始没有了自己的主张,成了权威的传声筒或复印机。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有会思考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