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一个人可以打开一扇窗,窗户打开之后,就可以看到更广阔的草地。我喜欢阅读,香山又一次给我分享了一个共读的资源。共读的书单不多,一共10本,涉及公益和慈善的方方面面,有故事、有案例、有理论、有心路历程、有管理方法。
爱阅读,但是自己看的都是闲书,很少系统地找慈善和公益相关的书,集中阅读和学习。
香山推给我之后,我第一时间加入了共读的社群,一开始的打算是想找一找电子书资源,觉得一是纸本书重、占空间、看完后需要给它一个存放的空间、看完不会再看的话还需时间去处理它,二是觉得不好携带,不如一部手机在手,随时想看都可以,而且不会突兀。但是读纸本书,就会是一个很显眼的现象标识:我在阅读了。旁边的人看到我在阅读,都会好奇一下,这是一本什么书,叫什么名字。
但是最近电子书看得多了之后,感觉眼睛要瞎,常常看不清地铁到了哪一站。干脆一口气都买回来细细地读。于是周一的时候快速下单,将共读的10本都买了回来。
去快递点拿书,是快乐的。拿到宿舍,找剪刀,准备拆的时候,越来越逼近幸福,三下五除二,拆了包装,一本书完全显露在我眼前的时候,啊啊啊,我的喜悦已达到了巅峰。
10本书陆续在周四晚上到了,先吃哪本好呢?还是先从故事看起来,看点轻松的、简单的、有趣的、容易理解的、不费脑子的,可以让我忘记时间的。于是就翻开了这本《行动改变生存》。
没想到选择的第一本书就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在不断的共鸣中、心里说不清楚的感受被别人用清晰、坚定的话语说出来的时候,看到一些美好和温暖的瞬间的时候,看到一些苦难和灾害深重的时候,好多次,眼泪在眼睛里打转,毛孔竖起来,颤抖和战栗像电流一样,从身体穿过,从脑海穿过。
这是一本在公益人的心路历程故事书,里面记录了各种挣扎、探索、摸索、叩问、思考、追寻、放弃、坚持、悲伤、喜悦、愤怒、无助和力量。
是一本好书,相见恨晚的好书。甚至昨晚在完成部分工作到凌晨一点,我还忍不住想读下去。能够讲好一个故事,对一本书、一个作者来说,太重要了。而真的努力想要讲好故事的作者,她的努力,作为一名读者,其实是能够感受到的。早该读这些书啊,早该去认识这个行业,早该去系统地阅读行业里的好书,早该认识到慈善和公益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早该认识到,社工一线服务只是公益行业的一个小部分。早该认识到,应该有不局限的思考方式、不局限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如果一个专业一个行业,让你只认定做某一类事情才是对的,眼里看不到别的路径,让自己视野越来越狭窄,那这就不是好的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
而且我发现公益或者说慈善,很重要的工作是在探寻和了解真实需求之后,撬动资源、搭配资源、搭建机制,让资源和需要资源的人对接起来,从而保障这个机制可以跑起来、流动起来,而非在有限的人力下,亲力亲为地试图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明显是不现实的。
所以,这本书也在提醒我认识到搭配资源的能力是重要。
而且我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相似的灵魂。因所做的事情而引发了焦虑、抑郁、厌食、失眠的,不光只有我一个人。当做不是自己理想的事情时,感觉自己没有力量,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靠近自己想靠近的团队时,觉得自己脚稳当地踩在土地上,原来不止我一个有这种感觉。
当我看到天下溪号召都市白领出3000块,为自己的乡村捐一间读书室的时候,我才逐渐意识到,不光只是社工服务能助人,很多方式和途径也能够助人,社工真的只是一条路径。
而且看到流动儿童图书馆的时候,很想某一天,真的尝试去做这样的事情。觉得好有趣,好有意义。
感慨颇多,来不及细细梳理。但是感恩与此书的相遇。以下列出触动我、启发我的句子:
1.既然走的是别人的路,当然要收束自己适应别人的标准,夜深人静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个“自己”跳出来嘀嘀咕咕的。“还想怎么样呢?这已经很好了!”我在心里用更大的声音说。这条路已经被无数人踏成了大道,上班、下班、医疗保障、晋级、退休金……所有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在这条路上,可以从20岁一眼看到我的40岁和80岁——如果我能活得那么长的话。
2.现在看来,我当时还是太年轻了,以为只有走自己的路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后来摔了跟头才知道,“别人的路”未必好走。
3.那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要走自己的路,走一条仅属于自己的路呢?那是因为,在自己的路上除了苦和痛之外还有快乐。一直喜欢“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这句话,在梦想的引领下,走自己的路的人,在苦与痛之上,可以享受到追寻生命自由的高端体验,是幸福的。
4.“我很难过”、“难过的不得了”。回述自己的职场经历时,邱璐反复提到了“难过”这个词。
5.“我非常非常喜欢编辑这个工作。我想做的,是那种学问型的编辑,做那种慧眼识才的事情,能够通过我的手,把人家抽屉里的好东西发掘出来,成为一个流传于世的好作品。”邱璐娃娃脸,短发,那种中学生的发型,这样的连是看不出年龄的,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从她的嘴角荡起一波笑纹,把圆圆的眼睛挤成了两轮月牙,就像一个孩子,在吃一块很甜的糖。但是,做编辑的10年里,她吃到的这样的糖太少了,整天不得不面对的,是紧跟市场节拍追着利润走的教材教辅,是东拼西凑前后矛盾的“学术论文”,和整段整章从网上抄来的博士点“科研成果”……“我真的很难过。我生活的意义在哪里?虽然不缺钱也不缺地位,但我总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浪费了的,我们做这些事情的人的生命是浪费了的。进了办公室你看吧,一个个埋头工作,我们工作量大得很,而且每年都要加码,那真的是埋头工作啊——哪些刚毕业的、鲜嫩嫩的孩子,每个人都低着头,每天都是在数哪些数字,算我做了这些能拿到多少钱。我看《肖申克的救赎》,觉得我们的大楼,就是一个大监狱,我们都是里面的囚徒。我太难过了。”
6.“天下溪”是一家关注教育的民间公益组织,“乡村图书室”劝募城市白领给自己的家乡建一个图书馆。
7.“乡村图书室”是2003年由“天下溪”的志愿者梁晓燕、徐晓、王小平发起的一个公益项目,致力于为改善乡村教育提供最为基础的公共教育设施——社区公益图书室和中小学公益图书室,当时提出来的口号是“三千块钱给你的家乡建一个图书室”,希望哪些告别土地走进城市的人,除了自我发展,也能用这种方式回馈家乡。乡村不仅向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来意生存的食物,也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这片土地上最优秀的年轻人,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数以千万计的青年才俊告别土地进入城市,已经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村庄精英在进入城市自我发展之余,回馈亲人的方式可能有很多,“天下溪”做的,是邀请他们“给你的家乡建一个图书室”,不仅支持到自己的家人,也将关注关注的目光投向身后业已原理、甚至正在凋敝的土地,不仅要求你捐钱,如果是在村子里建图书室,还要求捐赠人先找到一间可以做图书室的房子,要求找到人兼做图书馆里,还会邀请他们加入捐赠的过程,参与选书、整理、打包、发送、回访,这样带给家乡的,不仅仅是一个图书室。这本身就是一个公民参与、公民行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个人都是行动中的一员,在用自己的参与反哺土地,回馈家乡,参与公共事务。
8.邱璐和老公都是爱书之人,他们都喜欢买书、看书,也都喜欢美食,邱璐常把选书比作选食材,“宁食仙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邱璐的女儿刚上小学,也很爱书,孩子读书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他们夫妻潜移默化熏陶的结果,也是被精美读物吸引的结果。邱璐和老公给女儿选书很挑剔,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精美,美味面前谁都会胃口打开,孩子自然而然地被吸引。
9.邱璐的培训偏感性,不很讲究培训过程的技术化,最后一个环节是请大家闭上眼睛,带大家一起回想:我们为什么当老师?我们跟孩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从孩子身上得到什么……这些或多或少触动了大家个人生存和应试教育压力之下的被遮蔽的东西,很多人流泪了。
10.要在我们学校搞培训,把我们的学校的老师都培训起来,一起给孩子上阅读课,请你来给我们全校做培训。
11.“小陶子”为每一位(组)志愿者配备了一个大箱子,里面有50本精美绘本和垫子,还有志愿者的统一服装(卡通帽和围裙),是一个小型的儿童流动图书馆,可以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在社区的大堂和空地摆开,甚至还有志愿者把图书馆拖到地铁里,在四号线上给孩子读书。
12.当一切轻车熟路之后,工作和生活都进入了一种循环,“混成中产阶级”又当如何?人生就是上上班、打打牌、吃吃饭,如果说这就是所谓“成功”、就是人们追求的“上海梦”的话,曲栋觉得这样的梦想很没劲。一想到自己漫长的未来都将这样变得麻木,空有一身才华、无穷的创造力无从挥洒,曲栋就觉得绝望:“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想要的人生吗?”
13.“热爱家园”激发了曲栋人生里被压抑的创造力,他为此投入了自己所有可能的时间,搞网站、做活动、回母校联系大学生志愿者,甚至一次又一次专门跑到北京“寻亲访友”——看看人家首都的NGO里都是些什么人、在做什么事情。他通过别人做的和自己体会到的,看到一种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其中的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可能性,虽然不可能决定历史发展的结果,但切切实实是在“为历史的发展创造着各种可能性”。以这种有些尴尬的身份从事,民间公益事业并不轻松,但是,在面对那些所有的问题和阻力、接触到这个世界是更多真实的痛苦的同时,反而觉得自己的心变得更柔软、敏感了,觉得或者是有意思、有意义的,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心里是有爱的。
14.曲栋更加没有想到的是,一想到这一节,心里居然有种万念俱灰的感觉:“放弃NGO生活就失去了意义,做律师赚钱究竟是为了什么?甚至,我还活着干什么?”曲栋决定把所有选择的烦恼都留在三清山,不再继续纠扯这个问题:全职去做NGO,过一种内心愿望与现实存在高度统一的生活。
15.如果不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讲和,不与自己的理想讲和,一个人不可能找寻到心灵的宁静。看上去是在两种并不严格互斥的可能性中做出的取舍,其实,对于曲栋这样的人来说,是别无选择,他只是在寻找能让自己心灵宁静的活法,不如此,就会觉得生活不爽、不舒服、不完整。在ICS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需更多、更琐碎,但曲栋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心很安静,在繁忙的工作节奏里过上了一种平静的生活。“尽管我的工作中、生活中还有着非常多的困难与艰苦,但我的脚可以踏踏实实地走在土地上,我的心可以平等、真诚地和身边的人交流,我的生活可以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16.两年之后,曲栋说服家人,举家迁来广州。提到自己全职从事NGO工作的感觉,曲栋一再用到了“幸福”这个词,真正过上理想与现实高度一致的生活,每天心里想到的,全都是工作的事情,用上了所有的聪明才智,换发了人生的创造力,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智都放在ICS的运行、转型与提升。
17.一个人如果不是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准备,当一颗过于柔软的心发觉自己面对巨大的痛苦无力拯救时,那种感觉是毁灭性的。
18.从河南过来之后,两位才子师兄都沉默了,他们告诉金燕,因为太过震惊,没有办法创作出任何有关话剧。虽然金燕用一种几乎是疯狂的姿态投入工作,但连她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换上了抑郁症。
19.她吃不下东西,厌食之外还失眠,终于入睡噩梦不断。她的体重急剧下降,瘦到了八十几斤,甚至总有切腕自杀的想法挥之不去。
20.抑郁状态持续了半年,那种群体性的悲剧,群体性的死亡和绝望,村庄里压抑和绝望的气氛,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不论我们付出怎么样的努力都无力回天。金燕明白,自己不是被困难、而是被绝望压垮了。
21.谈到志愿精神,金燕喜欢借用“美新路公益基金”的话语,认为志愿精神的精髓就是“喜乐奉献”:快乐地帮助他人;喜欢帮助需要帮助人;帮助他人不需回报;长期为他人提供帮助,不管受挫或者遇到变化,始终帮助他人;将帮助他人视为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学习机会,助人以自助。
22.“爱己及人”是喜乐奉献的核心,先爱己、复及人,喜乐的奉献是爱自己的一种自然延伸,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不单是付出,同时也是得到,帮助他人也是提高自己,助人即自主。
23.有的孩子把支援者写来的信当成宝贝,装在铁盒子里藏在枕头底下;有的孩子给她人生中得到的第一个玩具娃娃取了志愿者笔友的名字,想她的时候就和娃娃说话。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人生的体验啊。志愿者聚会时谈到自己的收获: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是这样爱一个孩子,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是这样被尊重和爱惜。
24.学会对孩子说“不”,并在说“不”的同时让他明白自己对他的关爱是不变的。
25.人生中的苦很多,不受这种苦就要受到那种苦,不如看开一点,该怎么面对就怎么面对。
26.她为细菌战诉讼十年奔波,耗尽百万家财,放弃了做母亲的机会,她的人生已经与细菌战诉讼联系在了一起,诉讼将往何处去?王选将怎么做?
27.提到执念,她说很多义工的“我执”是很强的,以为自己是救世主,带着一种道德优越感,觉得自己很高尚,甚至会有一种道德悲情注意,而这是伤人伤己的:“一旦把这当成自己的光辉头衔,慈善就离开了本来的意义。一切都会有报应的,善的力量、恶的力量都会释放出来,执念也是。”
28.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我根本就没有办法拒绝自己心里要亲近他们、帮助他们的渴望。
29.筹到钱不是目的,目标是把筹到的钱妥善执行——这就是“专业”。
30.我以为我是去爱他们,却被他们涤荡了灵魂,每一个孩子都是强者,他们对生命的热爱震撼着都市里无病呻吟的健全人。
31.驴友一般都热爱生活、行动力强,虽然不像老一辈公益人士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也不一定非要建立组织,他们真诚感性,动员迅速,只要他们看到了现实的需要,很容易激发心底的同情与善意。
32.然后是媒体和救援队伍纷至沓来,阳朔中国攀岩的一帮户外向导和教练,带来了专业装备、器械,摩拳擦掌要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救人。“西瓜”现实找人带他们去了都江堰,与俄罗斯救援队汇合,救了一个人,后来没地方可去只好又撤回成都。
33.这帮人体力超好,各个身手不凡,其中七八个拥有北美野外急救认证,也做足了准备,就是来救人的。但那时候实在是太乱了,有无数的人和资源不得其们而入,他们在成都待了五天,实在找不到用武之处只能回去。他们让“西瓜”抱憾至今:如果把他人放到合适的地方,一定可以救很多人。
34.一群喜爱户外野营的朋友组成了驴友队,“驴友电影队”把重灾区都走了一遍。
35.因为那次地震,原本陌生的四川差不多成了另外一个“家”,几年跑下来,成都对我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来去匆匆的中转站,也不只是寻找资源、补充给养的大本营,这些成都朋友给了我太多感动、帮助和激励,因为有了他们,开始爱上了这个原本陌生的城市。也曾把这些成都人介绍给自己的朋友,有位朋友再面对他们的时候,收敛笑容,很郑重地说了一句话:每每在绝望的时候,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给了我撑下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