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
听说95后们开始参加工作了,各大公司又涌进了一批青春写在脸上的小鲜肉和小萝莉们。
不得不说几句,90年左右的叔叔阿姨们啊,以后可千万别靠卖萌为生了,咱都是中年人了,得有点前辈的稳重和矜持,你说是不是?
以上,不过说说笑,不过身为一位中年大叔,对尚在青春的年轻人心生羡慕嫉妒恨,这倒是真的。
二十来岁,真是好啊,这是年轻人最享有特权的黄金时期。
可以不被生活牵绊,干得不爽就辞职,另择职业;可以在职场上不小心犯错后,仅凭“年龄还小”一个理由,就得到宽恕谅解;可以不用焦虑地去面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仍然保存一些浪漫主义;可以在没有被打击之前,继续自由自在地做一些关于诗和远方的梦....
王小波是这么写这个年龄段: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年轻,就是不畏来自将来的锤击,更没有过去的包袱可背负。
轻松自在,仿佛远大前程,就在眼前。
在职场上,年轻人,也往往被认为“有想法”、“有激情”、“有冲劲”。这几乎都成了一个达成共识的标签。乍听上去,好像是不错的评价,但实际上,你越将它当回事,它就越是一个坑。
但我醒悟到这个结论的时候,如今我已经不再年轻,但我还是要写出来,以供仍然被称为”年轻人“的后来者们参考:
1、依赖年龄身份的”有想法",往往保质期都很短。
当前全社会的大多数行业都非常缺乏创新力,正处在一个改革升级的转型期,尤其是和互联网能沾上点关系的,都在试图通过"互联网+"的结合来寻找创新的模式。
而互联网,好像天生就是年轻人的乐园。
马化腾说,我们什么都没做错,就是太老了。这句话一出,好像年轻人掌握了互联网的话语权。
诚然,年轻人更紧跟潮流,更玩得转每一个新出的APP,更能冒出各种古灵精怪的点子。
但请记住,谁都不会年轻太久。
年轻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但八九点钟也只有两个钟头啊。往往就是神不知鬼不觉,突然发现已进入中年,青春不再。
还记得《死亡诗社》里的基廷老师吗?他给年轻的大学生看教室墙壁上的历届毕业生的照片,他告诫年轻人:照片上的人也曾像你们一样年轻,你们也终将像他们一样变得苍老,请君务必珍惜当下。
年轻,是保质期极短的快速消费品。
想法会衰竭,兴趣会疲倦,热情会消退,所以一时的”有想法“完全不能构成职场上的恒久的竞争力。
2、职场上,归根结底,拼的还是内功。
年轻人初入职场,一定要建立正确的职场价值观。
千万别幻想以偏招制胜,靠几个点子赢天下,并非不可能,但绝对是极小概率事件。
如果你仔细研究过近几年互联网行业能够走到IPO轮的企业,发现仍然是80后,甚至70后们在把持,偶尔有几个90后创业者被媒体热捧,但不久后就会以各种原因跌落下来。
听说现在做企业,高层得用70后,中层用80后,底层用90后,想想,还是有几分道理。
公司,作为一个商业组织,追求的是创造利润。对于公司的操盘者而言,所要求的能力必然是全面的。无论是战略制定、团队建设、业务管理、营销公关等等,都是实打实的真功夫,没有一定的积累沉淀,绝非可以轻易做好。
这就是稳扎稳打的内功。
如果不是日积月累的捶打,怎么能练就敏锐的判断力和皮实的抗压能力?
职场生涯越往后走,越考验这些基本功,就跟郭德纲所说,娱乐圈混到最后,拼的是全面的文化底蕴,那些靠一招两式搏出头的,最终难逃昙花一现。
”有想法“不过就只是一个招式而已。
3、希望前辈别倚老卖老,自己也别倚年轻卖年轻。
没有一个年轻人希望遇到一个倚老卖老的职场前辈。
同理,也没有一个前辈希望遇到一个倚年轻卖年轻的职场晚辈。
什么叫倚年轻卖年轻?
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职场责任,总是以年龄小为理由来开脱。最常见的,莫过犯了错后,总是不敢承担,选择逃避。
别人可以原谅你一两次,但你自己不能没所谓。
记住,从踏入职场的第一天起,每一天的所思所为,会逐渐形成了你的职场人格。
你已不再是小朋友,更没必要在比你年龄大的人面前扮嫩装可爱,都是成年人,就请走进成年人的语境。
一旦你习惯了内心认为自己是新人,你不太可能主动成长。
如今在企业里,但凡已经走上管理层的90后,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看着完全不像90后,他们的心智成熟度,远超同龄人。
所以,即便你不自我催熟,也别倚仗年轻的资本,因为这种资本,太容易贬值。
时代变化很快,尤其像桑叔,身处科技行业,更是有三年换一个时代,三个月变一番光景的感觉,给人机会的同时,也让人有些惶恐不安。
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保持自我迭代,不断学习的势头。如果还想再做点大事情,更需要建立系统的知识库,培养全面的能力模型。
每一个人都年轻过,但每个人年轻过后的结局都不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年轻时的视角有别,积累不同。
珍惜年轻时候的“有想法”,因为它充满了创造力;但也别太把年轻的“有想法”当作优势,因为你需要的补充的东西,真的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