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信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11月1日)
这是一个普通年轻人的日常:
早上被闹钟吵醒后辗转拖延到迟到的边缘,拖着疲惫的身体洗漱完立即冲出门,早饭也顾不上吃便开始一天的工作,下班后开始沉迷于游戏或电视剧,熬到凌晨才放下手机。
每到夜深人静,我也常常问自己:
我们为何不幸福?
虽然生活总是变着花样地不幸,可是究其本源无非两点:
1. 外在的不幸:社会资源不平等、人际关系复杂等;
2. 内在的不幸:欲望不满足、不被认可、基因制约等。
有的人把不幸归因于外在试图为自己的消极待事辩解,各种抱怨以“如果……就……”的句式充斥于耳,“如果我是个富二代就不用这么拼命挣钱”,“如果当初我妈逼我去上补习班,我就能考上更好的大学”“如果……”
然而,我们无法改变世界,只能改变自己,我们也无法在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才开始,只能在必须开始的时候马上开始,我们更没时间等天时地利人合,因为人生十年只是宇宙须臾。
为自己创造幸福
人何时幸福
为自己创造幸福的前提是知道人何时最幸福,这里需要引入两个重要的概念:
心流: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最优体验:米哈里认为心流状态下的体验是最优体验,也是接近幸福的时刻。
心流状态是全身心投入到事情中,忘记自我和周遭的环境,享受当下忘记时间的状态。那么,我常常在玩游戏和看电视时感受到类似的情况,这是心流吗?是幸福吗?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这是幸福,那么没有人会在玩了一天游戏或看了一晚电视剧后悔恨自己又浪费了时间,也不会有内心空虚的感觉。因为真正的心流带来的不仅是当下的投入和忘我,更是长久的内心充盈。我们需要有能力辨别真正的幸福:
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作者列举了财富、地位和权利),跟生活品质没有直接关系,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和所遭遇的事情作何种阐释。
人们在追寻幸福的路上往往会误入以下歧途:
1. 盲目从众,把个人的选择权完全交由社会,利用普世价值观评判个人幸福;
2. 被动应对,事情来临后采取行动,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
3. 逃避退缩,当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屡屡受挫时,不少人会选择躲进内心的保护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逃避现实,沉迷于游戏、小说和影视情节或者消极认命。
要想获得幸福,真正进入心流状态获得最优体验,必须成为自己的主人,培养独立的意识,时刻反省自我,探寻属于自己的生命真正的意义。心流的状态是由内而外的,想要改善体验首先要学会控制我们的意识。
意识的秩序
自然界中存在有序和无序两种状态,有序往往是稳定、和谐的,而无序常常充满着动乱。人的内在意识也是如此,有序的意识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循环的、成长的状态,如下图所示。
意识:其功能是搜集组织内外的一切资讯,加以评估后,由身体做出适当的反应。是各种知觉、感觉、观念转化的中枢,并就各种资讯排定先后次序。培养毅力应该从建立意识的秩序、控制感觉与思想着手。
可以说,注意力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资源,是资讯收集器,而意识是资讯的处理器。资讯是无限的,而注意力和意识是有限的。
自我:弗洛伊德在心理动力论中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我,是潜意识的我,代表着本能和欲望;“超我”是社会规范及文化价值观内化的产物;“自我”大部分是有意识的,综合了本我与超我。而行动被“本我”和“超我”控制都无法带我们走向真正的幸福。
自我、意识和注意力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意识秩序也是在有序中变化的。自我影响着意识对资讯的处理,注意力是自我意识的投射,我们往往更容易注意到内心关心的资讯,另外注意力收集到的资讯也在反哺我们的意识重塑我们的自我。物极必反,这种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当人们只关注关心的资讯时,人会变的狭隘,对某种事情执着过头导致进入“上瘾”状态,而当人们对资讯来者不拒时,通常会变得混乱,进入“精神熵”状态。
精神熵: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发送冲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此时,注意力被打散,人们无法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而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
资讯其实没有好坏之分,是自我根据本身的利害关系对素材加以处理是的资讯对于某个人产生正向或负向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提升注意力的使用率,主动吸取正向资源并且不被负向资源打扰。
目标:目标在维持意识秩序中的作用指明方向,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聚焦的。明确指的是对方向的清晰感,聚焦代表着专注。
目标的层级结构:以英语学习为例,往小说,目标可能是背会一个单词,往大说,目标可能是担起连接中美友谊的重担。每个人对于人生意义的定义构成了大目标,大目标可以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同理,大目标引导了大心流的流向,小目标指明了小心流的流向。
目标的迭代观:没有人天生就对人生的意义有明确的定义,也很少有人自始至终都只为着一个目标努力。目标是在成长值不断进化不断明确的。因此,行动和自省往往交替进行,目标指引着行动,自省修正着目标。
聚焦和保持开放:聚焦不代表狭隘,由于信息时代资讯资源丰富,人们又是会对很多东西感兴趣,然而注意力和意识资源有限,人们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寻找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为人生赋予了意义,但是在追寻意义的路上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因为目的地虽然只有一个但到达远方了路不止一条。
形成心流体验的要素
明确的目标和反馈
上文已经介绍了目标,此处要强调的是,目标是行动的方向而不是幸福的最终含义,最优体验意味着我们要享受过程中的幸福。接下来我们看看反馈的意义。
反馈是衡量目标的标尺:在“smart”原则中的前两项分别是“明确”和“可衡量”,我们在制定目标是应该树立相应的实现指标,如学习英语的指标可以是每次考试环比增长10分,其中考试成绩就是反馈。通过对比反馈和指标的重合程度可以衡量我们的目标完成度。
反馈是修正行动的刻刀:反馈有正向反馈也有负向反馈。当出现负向反馈时,我们不需要气馁,更不应该放弃,而是要反省负向反馈出现的原因,一点一点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修正。
反馈是持续前进的动力:保持开放的心积极接受来自生活中的正向反馈,可能是在阅读原文是发现一个前几天才背过的单词,也可能是某次对话中完美地接下对方抛来的话题。积极的反馈配合阶段性的自我奖励,让我们不断保持前进的热情。
可实现性
“smart”原则中的“a”即为可实现性(rt代表着“相关性”和“时限性”)。我们之所以对游戏痴迷,是因为游戏密集地给予了玩家正向反馈,如果连续10次在第一个关卡“GAME OVER”,应该没有人会继续玩下去了吧,但是游戏策划绝对不会这么设计游戏。太难的游戏让玩家变得焦虑受挫,太简单的游戏又会让玩家觉得无聊厌烦,只有当游戏难度和玩家技巧达到某种平衡时,玩家才会不断地玩下去,如下图所示:
中间的紫色地带才是心流发生的区域,A2和A3都会导致精神熵。当进入A2区域时,我们可以降低挑战难度或是提升个人技巧,而进入A3区域就需要我们提升挑战难度。适度的挑战、压力、挫折、危险是个人成长的动力,推动我们在心流状态下不断进步,要想利用这些类型的动力,需要我们逐渐培养出自得其乐的性格,即善于将负面情绪转化成正向动力,善于发现积极的资讯并且有能力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以便找到积极的解读方式。
可控制性
这里说的是控制的“可能性”而非控制的“实况”。我们可能无法预知事情的发展,比如在攀登中摔断腿,但是却可以拥有“可控感”,比如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攀岩者对于征服某座大山的自信。
投入
投入的前提是心无旁骛,知行合一。所以我们在开始一件事情的时候有必要清理各种干扰因素,比如去图书馆比在卧室更容易投入,但当我们在某件事上体会到持续的心流体验,我们再一次开始做这件事时会变得更容易投入。投入会让我们进入忘我的状态,对时间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
培养进入心流体验的能力
消化“不喜欢”的事情
乐趣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除了睡觉,人类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工作和社交。想要在工作中达到心流体验最理想的状态是工作类型与个人完全匹配,但大部分的人并不能实现这一点同时也没有能力更换工作,那么就有必要对工作进行从新设计,即设计个人的工作态度和方式。
工作中常见的痛点有:缺乏变化和挑战、人际关系复杂、压力大。这里引用书中的例子:
一位工人做着最单调最基础的流水线工作,但是他却对工作充满热情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这里的挑战是提升组装速度,衡量指标和反馈是组装一个工件的时间。还有一位工人不仅熟知自己的工作,甚至对整个流水线一清二楚,可以补足工厂流水线上的任何一个空缺,结果虽然这个工人一直没有晋升,但是却成为整个工厂最受人尊敬的人。
前文提及资讯本无好坏,而是根据不同人的加工有了正向和负向的影响。因此,我们除了要尽量主动接受不了积极资讯避免消极资讯的干扰,还需要有能力改变处理信息的方式从而将资讯加工成正向的。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出自得其乐的性格。
自得其乐的性格
心流研究表面,生活的品质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我们如何体验工作及我们与他人的互动。这里着重的是体验,而非成就。
体验是具有个人性的,意识对资讯的处理模式直接影响体验。目标不假外求,同样也不可屈服于欲望最根本的办法是改变自我。成长是自我不断变得更加复杂的过长,在成长中塑造独特的自我同时整合内外资讯,复杂为我们带来更多样化的眼界,从根本上重塑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改变我们意识对资讯编码的能力。
终极的幸福
米哈里在全书的最后探讨了人生的意义,这是一个恒久的哲学课题。为了追求终极幸福,我们要做到化整个生命为统一的心流体验。
【PS. 本文加入了个人观点,如有错误虚心接受指教。原创文章,未经同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