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来谈谈仪式感这种东西
我其实是个大多数时候都很随性的人
出门不化妆、趿拉着拖鞋、不爱穿裙子...
等等等等,所有颇具女性特征的爱好在我这里被视为心血来潮时突然涌入的想法
比如会在油头垢面了N天后突然花一个小时化妆,仅仅只为了自拍几张照片;翻遍衣橱,换上高跟,仅仅只为晚饭后散个步逛个超市。这些稀疏平常的突然倒像是对自我认知的感应,即很长一段时间脑海中的固定化思想是
“我打扮那么漂亮干嘛,反正又没人看”
当意识突然发生不可抗性的转变时,这种思想就变成了
“老娘自己美就行了,谁他妈要给你看了”
随之而来一系列的逛街、吃美食、看表演的游玩都建立在“我今天化了妆,我一定要好好玩。”
就算不出门,也必须拍几十张照片证明:我今天是想用打扮自己的这个方法来使我的这一天显得更美好的。
在此想用这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引入“仪式感”。仪式感说白了就是一种自我暗示,在如此操蛋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得为自己找到一种诗意地栖居的方式,不然很容易在弱肉强食的现代社会中不堪重负,被慢慢蚕食鲸吞。仪式感比起“信仰”却又差了一层,信仰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而仪式感只是无聊生活中一种调味品。
我们必须想方设法的把自己陷入一个美好的境地,这种美好,类似于一种期待,周末时看一场电影;纪念日吃一场大餐;偶尔看一次演唱会...我今天在知乎看到一个女孩说,她的男朋友帮她庆祝人生第一万天。这就像是捡着的一个生日,在接下来的一万多天里,会经历太多的未知,一个出生一万天的蛋糕庆祝,再去认真挑选一个礼物谢谢这一万天努力生活的自己,仿佛经历了重生。我想,认真的走一遍生活的仪式感,会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真的是在生活,而不是仅仅为了活着。
我记得我跟很多朋友都提过我上一家公司的老板娘,之所以总是提她,一方面是我跟她真的很聊得来(我也不知道为啥我总是和年纪比我大很多的女生能聊很多),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她生活中的仪式感。那位姐姐是为很注重穿衣打扮的姑娘,就我见到她的那几天,包括发型风格都是在不停的变。她说虽然她不会做饭,但平时都会鼓捣一些甜品、蛋糕,会把一顿饭的色彩搭配的很好看,在桌子上插一束花,这段饭才算能真真切切的吃下去。她自己开的有一家服装店,里面的衣服全是亲自在韩国购置的,款式从来不是挑烂大街的淘宝爆款或者适合不同体型的好卖款式,她只买自己喜欢的款来卖。我不愿意把她归于这是有钱阔太太的生活方式,因为从我和她的交往来看,她就只是享受这精心布置的一切带给自己的美好体验,就算没这么多钱了,她也是个会用浪漫和精致来对待生活的人。
生日一定要有蛋糕
新年一定要有新衣服
纪念日一定要有礼物
旅行一定要拍照
爱过的偶像一定要亲眼见一面
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我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生日变得没有意义,过年变得没有意思,穿衣变成只为了遮体,吃饭变成只为了饱腹,每天的生活平淡又重复,早晨按时起床,然后上班,忙忙碌碌中似乎也没什么不同,然后下班,吃饭,洗漱睡觉。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觉得没有期盼,就是觉得属于自己的时间很短,似乎还没有来得及拥抱自由的时光就又得睡觉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可有人告诉我这样不对,这样我会慢慢毁了自己。
你必须学会对自己的生活做分割,即学会享受独属你自己的时光,下了班的这一段时间应该是自由而惬意的,你工作的全部目的也是为了你能更好的经营这些时间。你的灵魂可以流浪,可以狂欢,可以醉酒放歌,人生苦短,人情善变,你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一点?
其实我们都知道明天的早餐还是一个味,明天的太阳不会停止毒辣,小孩子烦心了还是会哭,购物车的衣服也没有降价,新环境也还是陌生,另一半更不会突然出现手捧玫瑰,可是我们太需要一个仪式了,需要一个可以say goodbye say hello、可以跟过去决裂、可以整装重新出发的时刻了。
My LIst
1.每周打扫一次房间,迎接新的一周。
2.扔掉确定不会再用的旧物,留恋只会徒增凌乱。
3.重要节点自己送自己礼物或一束花,作为嘉奖。
4.每读一本书认真写好读书笔记,并在豆瓣记录自己的读后感。
5.每两周至少去一次电影院,收集票根已成习惯。
6.争取为每个值得的朋友写篇文章或者书信吧,每段友谊都值得纪念。
7.每年的生日我都是自己一个人过,明年的生日,一定要自己为自己买一个蛋糕,插上蜡烛,祝我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