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相处模式是人情社会。从你出生,从生育之恩开始,恩情像糖黏豆一样,你尝一下,觉得很甜,但附在你身上甩不掉,变成沉重的负担时,你会尤其厌恶这种甜味。所谓“斗米恩,担米仇”,小恩小惠如家常便饭,施之者如沐春风,受之者吹面不寒,你我一来一往、一团和气。
但大恩则不然。施之者居高临下,受之者心有戚戚,均知恩重如山报之不易,长久以往则成为双方的负担。
难道说不要去帮别人忙吗?《教父》开头那场群相刻画,为我们贡献了堪称教科书的示范:如何对待求助者?着实非常精彩。
教父用不同的态度对待每位找上门来的人,除了求助方式有问题的包纳塞拉外,其他几位,教父做得太漂亮了。但当你仔细研究一下,你会发觉教父帮过大忙的人教父不相处,相处的人都不欠教父什么。
因为受人大恩,无以为报,有如大笔的债务,给人极大的心理压力。带来这种压力的虽是当初自己的求助,可债主的每一次出现,都会使欠债者想起这回事。
若一个人每次出现都伴随着痛苦感受,他会爱这个人,还是恨这个人?答案不言而喻,这不是人之险恶,而是人之常情。
拿我自己和身边例子来说吧。我叔养育了我和两个哥哥十几年,我们该说努力报答他的恩情,竭尽自己所有让叔叔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不是吗?但事实上,我二哥现在待业在家两年,中途做了几份工作,都是做了几个月都不做了。他跑回我叔家每天打游戏、看电视,不做家务,怎么骂怎么赶也不行。我叔不肯用非常手段,所以无可奈何,已经放弃了,说准备养他一辈子的。我三哥出来两年,从未给过我叔家用,当我叔想让他给点家用给当时上大学的我凑学费时,我三哥沉默了。
身边人都无法理解,供你读书,给地方你吃喝住,理应要好好工作赚钱养家的呀,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听话懂事?
除家庭教育问题和个人本性外,导致这一问题的发生正是恩重如山,让懦弱者失去正面破碎生活的勇气。
对于贫穷家庭来说,不能指望学校教育能改变命运。能改变命运的,从来都是自己,自己的认知、思维,还有那么一点点的运气。中国的教育只是教你怎么考高分,如何应试,但从未让你了解自己,了解生活本质。那些虚假的说辞只是获取高分的一种方式。当父母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把教育全程托付给学校。一般来说,孩子会陷入除了读书,人生意义又有什么的困惑。读完书,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按部就班的生活,时间长了,心里积压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自身兴趣的问题会变成一只怪物被释放出来。如果学生一直被囚禁在那堆厚厚的课本试卷里,只会导致心灵的发展停滞,试问又怎能去面对这些沉重的问题?
说实话,我也曾恨过我叔,我恨他既然将我们接过来,为什么却没有给予爱和关注?那时的我,始终对自己有种做寄生虫的耻辱感,对自己拿不到好成绩的恐慌,继而无法报答我叔的养育之恩。我们几个小孩一听到我叔摩托车回来的声音都会马上上楼,不敢跟他说话。除了避免尴尬外,我想还有一层恨意吧。这样的朝夕相处,再加上我婶说的那些话,这份恨意在心底逐渐加深。
我曾想过自己可以不读书,一家人每天有说有笑也好啊。后来,我想明白了,当我意识到我的价值不只是报恩而已,我往后的人生可以自己选择过怎样的生活,只要不要忘记这份恩情,但绝不要把这当做是人生唯一、最主要的事情,我发觉自己的怨念没了。我开始体会到原来人生被自己掌握是这么好(虽然生活还是过得磕磕绊绊),我开始平视我和家里人的关系,把自己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开心一些。我可以在面对家人的时候会更坦然。
我二哥现在基本是对谁都不肯开口说话,但对我稍微好些,至少还会嗯。以前我曾通过写信、面谈跟他谈,试图告诉他,他应该去过正常的生活,通过自己的能力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但他没有回应我,零反馈。
我本来打算报警,让警察赶走他,用法律的手段让他不能再回来,因为看到他这样无所事事的样子,真的很容易憋出病的。但看了《伯恩斯情绪疗法》后,我开始明白,很多人的问题是认知方式的错误而做了错误的选择,这些错误的选择最终变成一个人惯常的行为模式。如果我赶走我哥,或许他真的要流浪街头,我会完全毁灭他,我不想。
以我有限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我还没有能力和智慧去解决这样的家庭问题。我再也没有再去强求我哥要立刻变成什么样。我知道凡是以控制为目的帮助都会产生反效果。首先改变自己吧,多和他沟通,多让他有表达的欲望,一点点去影响,对不对?
(部分文字参考来源于:贪心记(微信公众号)、知乎Qwertyuiop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