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月28日从老家回来,女儿就没有出过小区门。
起初,我们所在的区属于全市高风险区,女儿宅在家写作业,我每个星期武装好出门一次,在小区门口采购肉、蛋、蔬菜。除了读书,还开始用闲置了四年的烤箱开始学烤面包。
后来,依旧一个星期左右出一次门,但和女儿都开始上网课,我直播,女儿上线完成老师每天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日子转眼就是一个多月。
一算日子,女儿竟是差不多两个月没出门了。天气好时,她偶尔跑到楼顶阳台去晒晒太阳。
春分来了,按我们老家的风俗,从春分到清明,可以上山去祭拜逝去的亲人。
周五,我们开车回老家,先祭拜了我已故十年的父亲。
父亲不到十岁就没有了双亲,直到差不多三十年前,父亲才凭着记忆和亲戚的回忆找到长眠在大山深处的双亲的坟冢,费尽千辛万苦,请人用马驮运材料,刻碑立记。母亲的童年遭遇大概与父亲一样,只不过比父亲幸运一点,幼年丧父,有母亲带着颠沛流离。外公也长眠在大山深处,两处坟墓相距二十公里左右。
直到中风前,每年,父亲和母亲都会带着儿子和女婿们去祭拜。后来,父亲行动不便,每到上坟季,他就忧心忡忡。为了让父亲安心,我们兄弟姐妹结伴一起前去。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祭拜外公和爷爷奶奶。回到家,我全身酸痛了差不多一个星期。
至今记忆犹新,车到山前已没有路,我丈夫指着山顶的树丛告诉我:“就在那儿。”
我说:“不远嘛!”
于是跟着他们开始步行,沿着山路,下一个坡,过一道谷,再上一个坡……循环往复,我走到筋疲力尽!上完外公的坟,还要到另一座山重复艰难的步行,祭拜爷爷奶奶。早上5点出门,晚上五点以后才回到家。后来,因为爷爷奶奶的坟墓附近有人家,随着国家的发展,路由窄变宽,由土路到沙子路再到水泥路,步行的路程越来越短,去外公坟墓的步行路程则依旧。
再艰难,每年春分后清明前,一大家人必相约前去。
女儿快十六岁了。这一次,我和丈夫想带上她前去锻炼。我们一方面跟她描述此行的路程路况和步行所需要的时间,一方面鼓励她去挑战。
一开始,走的是山村公路,虽然是上坡,但毕竟不险,女儿和哥哥姐姐边说笑边前进。
进入山路,越来越难走,女儿一边走一边尖叫,大多路段都是要侧身前行。
好不容易到了附近,去年收藏的定位显示直线距离只有11米,但怎么走都不对。去年才有人高的杉树,今天已经有三四米高了,密密层层的杉树林淹没了山间小路,也挡住了视线。偏偏杉树坚硬的针叶又让人望而却步!
最后我们原地等待,姐夫凭着记忆里的大体方向找到目的地,大声叫喊定位,弟弟用刀在前面披荆斩棘,我们才带着孩子们找到目的地,11米的距离,硬是走了一个多小时!
返回的路上,我们一边艰难前行,一边和孩子认识一些森林里才有的植物,感受山间小溪的清凉。
山中白中泛粉的桐花落了一地;不知名的紫色小花清新淡雅,是山里才有的气质;不知道年龄的竹子直径大概有二十多公分,苍劲挺拔。剥落的竹衣掉在竹丛周围,孩子们第一次看到,不知道是什么。我对女儿说:“你外婆说过,她小时候就是穿用这个缝制的鞋子。”孩子们怎么也想像不出这么坚硬的壳做的鞋怎么穿!
到了公路边,稍事休息,我们又开始了下一段行程。
去爷爷奶奶的坟茔要经过几个小村,虽然近年的精准扶贫投资修了水泥路,但这些村庄确确实实是藏在大山最深处。
出了山,女儿说:“我从来没有走过那么久那么难走的路!”我说:“如果不是外公外婆走出了大山,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女儿深以为然。我开玩笑说:“等有一天我们老了,走不动了,由你们表兄妹来祭拜,你们会不会想到路难走,就在公路边遥祭呢?”女儿说:“怎么可能?”
是的,此次我们走进大山,不到十六岁的孩子也战胜了自己,步行了四个多小时的山路,虽然也叫苦,但毕竟自己走过来了。我想这必定是她的一段难忘经历,将来她也一定会记住当年长辈们是怎样带着她们在山中跋涉,祭拜先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