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
只记得那日见她仍有些神采,我们并未说太多话,她喝完汤很高兴,随后还和隔壁病床闲聊去了,闲聊中略自豪地向别人炫耀我的工作之类,她一向喜欢到处“炫耀”。我呆了几小时,喝了一袋酸奶,再吃几根香蕉便坐下来看着她,我以为过几天她出院了修养几日,又能在村子里到处串门,到处“炫耀”了。
在病房待了一会儿,替他收拾完若干一次性快餐空盒我便回去了。回去的路上迷路总是找不到停车位,现在想来应该要再多呆一会儿的。何必总是如此匆忙。这大半年一直在苏州和扬州两地奔波,为了所谓的工作和梦想,为了寻一处安心之处。可能自己也会觉得矛盾,奔波中怎能安心呢?
细细数来,今年看望她的次数少的可怜。每次看望她,最后一句总是“去吧,早点去吧”。她也不会说什么“一路平安”之类的关心话语,不会说“再待一会吧,我哪里不舒服”。她总是倔强的,总是笑着面对我的。总是喜欢说“把这个带走路上吃”,“就吃这一点点吗”,“我再炒点菜”,“喝牛奶吗”……她的冰箱里有各种各样的食物,霉味的,今天的,她认为最好的,她认为最舍不得吃的;她的房间有各式各样的营养品,过期的,新鲜的,她觉得好吃的,她觉得我们喜欢吃的;她的柜子里有各式各样的衣服,自己买的,别人给的,她觉得好看的,她几十年也舍不得扔掉的。在我们眼里那是些舍不得扔掉的杂物,在她眼里也许是再也无法回去的珍贵时间。
在那些浩瀚的岁月里,她也曾有一张明媚的面孔,时代的贫困为她增添了许多皱纹,即使是皱纹也带着光辉。多年以后,那如星光般的斑点,倒像是她的勋章,印在了我们的心上。作为后人,我们再次叙述起她时,无论如何,总是心怀敬佩与怜惜。
听说她曾是远近闻名的“三八红旗手”,听说别人叫她“鸭司令”,那些遥远的记忆刻在了每一个敬佩她的人心里。至于“怜惜”,是因为她总是忘记自己的身体。她去世那天是凌晨,天快要亮,她也经常在那个时间段起床。她经常说“我四点钟就起床了”,仿佛在说一件光荣的事。我也就是在那个时间段看到从未看到过的霞光,是孤独而又绚烂的霞光泼洒在东方的天际。我们和她总是隔着一些什么,她又不说,也再也不会说。我想隔的是时间,是一个时代。如果想要理解她,那需要一次长时间对话,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问答。
有些时候语言是无力的,所以才会选择沉默吧。只是,在这夏日的尾声,常常想起她,仿佛她还未离去,仿佛在下一个夏日还会再来。我依然是那个满村子寻找外婆的人,从她家到她的好朋友家,从宽阔的马路边到角落里的田野。只见,那一只只白鹭惊飞,正如她的衣衫翩翩起舞。她在阳光下喊我的名字,在满眼碧绿的田野尽头,向我招手:我这在这里噢——
2021年10月发表于《散文诗世界》
祈
等我再回头看时,她已变得那么瘦弱。我不曾给过她什么,她却给予我很多。
八月的苏州,下起了小雨。如果外婆还在,她可能正在家乡的田里干活,这点小雨对她来说不算什么。我一直没有明白她对土地的执着,对乡村劳作的执着。即使大病初愈也会忙不迭地去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我经常用我有限的理解能力去理解她。她习惯于不停地劳作,她能劳作时意味着她很好地活着。
小雨继续下着,天空是灰蒙蒙的。我曾承诺过如果她出院了,我就带她来苏州玩。苏州,她来过几次。第一次来送我到大学里报道,去往大学的路上,她远远地望见那座山上一处金光闪闪的东西。她说道:“那里有个金菩萨。”我过了好一会才看到,她的眼睛总是那么地“尖”。那些年,在异乡求学总是会迷路,但是只要看到那座金菩萨便会认得回校的方向。也是那些年开始,我回外婆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苏州满足了我对江南水乡的渴望,我喜爱苏州,喜爱她的古典与繁华。甚至,我很少回去家乡,去仔细看看家乡悄悄发生的变化。在平时,我也会和外婆定期通电话。她经常问我“端午节回来吗”“中秋节回来吗”“国庆节回来吗”,包括那些我们经常忽略的节日:三月三、六月六、中元节、过大冬等等。忘记这些,犹如忘记秋天的一缕风。等再忆起,已是多年以后。
多年后,天空又飘起小雨。我因疫情滞留在苏州,滞留的还有今年充满遗憾的夏天。七月十六日之后我经常要回扬州,因为外婆病重,她辗转医院几次,最后在梦中逝去。再来苏州时,已再也没有外婆,带来的是外婆的一缕牵挂。那段时间,我总能避开危险的疫情区,即使遇到困难的事也能逢凶化吉。我想,一定是有人护佑着我。我想,那人一定是外婆。
外婆是个信佛的人,她的家里供奉着许多菩萨。试想每天清晨、每个傍晚,她点燃蜡烛,再燃一把香,恭恭敬敬跪拜,用心祈求。每天,她都会祈求她爱的子孙后辈们平安健康。每次,我们遇到挫折、面临困境时,她也祈求菩萨给我们指点方向。有时候,我们觉得外婆家的菩萨很灵,但我们心里知道,外婆才是我们心中的菩萨。
我想,她一定很少为自己祈祷。
后来,我也学着祈祷,我祈祷外婆能够好起来。我开始重新像小时候那样,多回去看望外婆。可惜,看望的次数还是太少。我的看望远远够不上她的爱的祈祷,我的祈祷也无力召唤她归来。从此,我们永远失去一个温暖的躯体,却又佛永远失去不了这份爱。
她用她的方式爱着这个世界,直到你明白的那一刻。她用她的语言祈祷,直到有一天你也学会用心付出。
2022年4月发表 中国作家网
心
“来,跟你谈个心。”她说出这句话时,我有些惊讶,惊讶于这难得的细腻与温柔。在大多数人眼里,她不是个温柔的人。但我觉得她是,我也很庆幸途经她的温柔。
小时候,她时常和我谈心的,每当夜幕低垂,繁星闪烁,屋内透着微微的光。她关好蚊帐,便与我谈心。“来,跟你谈个心。”什么是“心”呢,就是一般人看不见的东西,就是白天谁也不会问及的事情。小时候的我是一名“光荣”的留守儿童,那时候不懂得表格上“留守儿童”的字眼,以为它和填写“三好学生”申请表一样具有特殊的荣誉,所以总是有莫名的自豪感。
也是像这样的暑假之夜,那时候家里没有空调,就会跑到外婆家,外婆家是“土豪之家”,她屋顶上是小青瓦,客厅高而宽阔,墙壁是用小青砖砌成,地上也铺着青砖,青砖挨着青砖,整整齐齐、平平坦坦,地面因为人来人往被磨得发亮,像有玉泽一般。把客厅的后门打开,风吹过客厅,溜进房间,再与房间的风会合。浆白色的帐子便轻轻呼吸起来,帐子里的我们在清凉的夜风下谈着往事。
外婆从不和我谈学习,也不会问我考多少分,作业有没有完成。只会和我聊她的孩子,她孩子的孩子。会讲她们小时候的事,她们经历的苦难的事,以及常年在外的大人们想对我说的话。很多事情经过外婆的讲述,都变得温情起来。她讲事情时,会带着夸张的成分,即使讲起一些悲伤往事,我也不会觉得悲伤,倒像是在听别人的故事。夜色渐沉,朦胧中外婆会问道:“睡着了吗?都睡着啦!”她总是反复讲着同一些事,好像饶有兴致,那时,我却会觉得她故事过于冗长、繁琐。如今,简单概括她故事的大意,就是问你:“最近过的还好吗?最近快乐吗?最近的事你难过吗?”
一个直爽外向的人,却怎么也问不出那样直接的话,所以我说,外婆是个太过于温柔的人。
当然,我的外婆有时候也不那么温柔。六年级时,我被班上一位同学欺负,回去之后告诉了外婆。正巧欺负我的同学外婆认识,当天晚上外婆便跑到同学家敲门。把男同学痛训了一顿:“要死嘞!敢欺负我家小孩!”并气愤地告诫同学的妈妈一定要好好教育他,再欺负我就去告诉校长,告诉警察把他抓起来。估计,我的同学也吓得不轻。
事后,那位同学小心翼翼地和我道了歉,见了我都绕着道走。
至此之后,少有这样的人为我遮风挡雨,也少有这样的温柔,如风如大雨,在炎炎的夏日为你送来一丝清凉;如火如晨光,在腊月寒冬给你及时的温暖。如果爱有容量,她的爱已超出一生,泛滥成灾。
至此之后,我的心里也永远多了一份温柔。
至此之后,无论寒来暑往,总有一些人我也要回应以温柔。
2022年4月发表 中国作家网
梦
她如初秋的第一缕晨风,抚摸过每一个人的额头,又随风而去。
每一个人从夜到清晨,都要经过一条光的隧道,去往未知的梦境,寻找最熟悉的人。自从她去世以后,我总觉得我像个等待梦境的人。那段时间我经常会问身边的人一句:你昨晚做梦没?
做梦了,还梦到了她。
她要我陪她去田野里,去哪里无所谓,主要是陪着她。我陪着她走呀走,那些生前没说出的话,她皱着眉头说出了。她说,村里也有人和她生着同样的病,人家也没有开刀,要开什么刀。我知道她不想开刀,开刀多么痛苦。她是多么地恐惧,而我们很多人都骗了她,骗她是个小毛病,穿了个孔而已。以至于最后她高烧不退,我们又没能让她安静离去。听做法事的人说,信佛的人最后要念“阿弥佛陀,阿弥佛陀”,这样魂魄可以飞升到天堂。我们都没有念,只是一声一声地喊她。喊得她不愿离去,喊得她最后又不得不离去。她还说,很多事放心不下。比如她生前一直“不喜欢”的人,比如家里的水壶还没有擦干净。她真是操劳,无论大小事都放心不下。我想,她的“放心不下”是对那些人、那些事难以言说的眷念吗?
我梦见自己陪她走啊走啊,走进那无边的旷野。她是那么的虚弱,需要我用力而又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我多么想抱起她。但我又不敢,怕她一碰就碎了。说也惭愧,我从未抱过她。她倒是小时候经常抱我,我躺在她的大腿上,她看着我满心欢喜,扬起手指,做出好玩的动作吸引我的注意。那时的我刚满周岁,那时的我不知道她关节粗大的手指间拿捏着这什么,我想那是爱。爱有多重,梦就有多重。
于是,自她走后,梦有81斤重。这可能是她去世时的体重。我们的梦都湿漉漉的,蓄满了她的汗水,蓄满了我们的泪水。自此之后,爱也有81斤重。
那些时日,她隔三差五带走了我们每个人的三分钟。三分钟里,我们在梦里和她重逢。听她说出我们想听到的话,不想听到的话。那些话意味着什么,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再见面,已是很难得。如若要真的见面,那是万万不可能的。有时会觉得,她的一辈子怎么会这么短,就不能再延长一些吗?
我想,是不能了,再也不能了。
我经常会在月亮将圆之夜想起她,因为小时候经常在她家院子里纳凉。月亮的寿命似乎无穷无尽,令人羡慕,月亮下的人,生命虽然短暂,但代代无穷。月亮只有一轮,月亮是不是也曾羡慕过代代无穷的我们。
当思绪循着光飞到月亮上,月光也顺着我的思绪而下,如风如流水如今夜的梦。
月光被初秋的风碾成细碎的梦,梦的颗粒悬浮在凌晨的天空,有81斤重。
2022年4月发表 中国作家网
海
我的童年在乡村和图书之间来回,乡村的逐渐消逝使我难过,疼爱我的人离去使我有时难过。就像记忆之墙脆化掉落的石灰片,再捡起来是一手不成形的粉末。于是我再将它们涂抹在灰暗、浮躁的世界,发现那些洁白有无数的光彩,如此时的日落 之光,照进思想的空洞里,然后有一种有温度的光影冉冉升起。我渐渐明白祖辈的人们为何离不开一片土地,渐渐明白母亲为何要一遍遍刷白发霉裂开的墙壁,也渐渐明白我们为什么离乡村越来越远。
因为渴望一种理想或者灵魂的完善,什么是灵魂呢,问问身体吧,你可曾善待它。然后去拥抱你喜欢的一切,比如一束光,一棵树,一个人。
长大后,我依然如此在图书和乡村之间来回。图书里有很多有趣的事,在翻阅之间可能会遇见神。有一段时间,我每天看完一本书,感觉自己压力减小,思想层次提高不少,可以处理好现实中很多问题。但其实并没有,反而遇到问题更加沉默。就像你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到你理想的生活。可神奇的是,当你把买的书寄回去,再把自己寄回去,休息一两天一切烦恼烟消云散。后来,你明白那些年找寻的精神家园,就是你的故乡,或者你童年生活的那些地方。那些精神的碎片,一处在故乡,一处在家人,一处在自己。童年如飞鸟飞过,但留下足迹。故乡如落日之光,消逝也会重生。
(“记得住乡愁”,不是一味地去孤守空心化村庄,也不是追求乡村和城市一个样,而是要尊重不同文明,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田园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城市反哺农村,不是过度的开发农村资源,而是要让乡村得到休养生息,留住青山绿水。如此,未来我们才可有灵魂栖身之处。 )
对于疼爱我的人,依然会不经意间想起。在这起风的九月,我的思念经过拍打,蓬松起来,然后迅速炸开,如黄豆一般大。一颗,两颗,无数颗,种在梦中的土地。来年,它说它要变成一片海。
或者,它已成海。
写于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