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故事发生的年代离我很远,但是读起来却一点也不陌生,仿佛子君就在我身边,我能看见她优雅迷人和风趣智慧。
因为看过几集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马伊俐对于子君的塑造深入人心,故而我也有点先入为主,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子君就该是这样的。但当我翻开这本书,读过几页之后,马伊俐的脸从我脑海中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没有具体形象的,但是我却能想象她说话的神情,她捏陶泥的姿态。
网上太多人都在写子君,写亦舒,我读到的文章里,比较喜欢的是柏邦妮写的“只恋物,不缠人”。她写到在学生时代接触到亦舒的文字,那时候亦舒的文字如何风靡,也说到了亦舒笔下的女性如何由追求爱转向追求物质,女人开始不再是以爱供养,也可以追求物质,并且正大光明,甚至自信优雅。
读《我的前半生》必然会被唐晶这个通透又智慧的女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的人生轨迹和子君正好相反,先在职场打拼,后嫁作人妇,一定程度上唐晶给了子君很深的影响。这个女人活的有多通透呢。
她说道。
“
我到了这种年龄还在挑丈夫,就不打算迁就了,这好比买钻石手表——你几时听见女人选钻石表时态度将就?……我现在什么都有,衣食住行自给自足;且不愁没有人陪,天天换个男伴都行,要嫁的话,自然要嫁个理想的男人。
”
迁就这个词我听的太多了,我们早已不是亦舒的年代,结婚仍然要迁就,所以听到唐晶这样自我表白,心里痛快,她经济独立,自不需要谁来分担经济压力,这时候虽不能完全随心,但至少不会被人用钱和物质牵着鼻子走了。
当她结婚后,她给子君的信中说道。
“
婚后生活不堪一提,婚姻犹如黑社会,没有加入的人总是不知其可怕,一旦加入又不敢道出其可怕,故此内幕永不为人所知……
”
虽然有幽默玩笑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能说出这样的话,看得出唐晶已是在婚姻中幸福的了,而且她看婚姻也是充满智慧的,这样的女人谁不爱呢。
看到唐晶离开,我才看到亦舒的高明之处,她告诉我们离开可以是任何人对你做的事。
涓生离开子君,可见婚姻不可能永远拴住两个人,唐晶离开子君,可见友情亦是如此。
一个人的状态可以是常态,所有你以为能伴你一生的人在人生的某个时刻都可能离开,亦舒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婚姻,还有成长和生活。
子君又是什么样的女人呢?
在嫁给涓生的那些年,她并非如人们看到的那样完全没有清醒的头脑,她做太太也是有智慧的。
“
我们在老板面前,何尝不是随他搓圆搓扁,丈夫要我笨,我只好笨。
”
她心里清楚丈夫于她是什么样的形象和地位,只是离婚这件事让她不得不面对,不再骗自己罢了。
子君从婚姻中落败,再入职场,就像是刚毕业的我,我虽还未经历过世态炎凉,未有上司、同事类的苦恼,但却对她的感受心有戚戚。
“
若要生活愉快,非得先把自己踩成一块地毯不可,否则总有人替天行道,挫你的锐气。
”
“
在外头讨生活,人的心肠会一日硬似一日,人怎么对我,我怎么对人。
”
生活可不就是这样,每个人都会遇到个委曲求全的时刻,也会越发对别人硬起心肠来。
但是,最终子君还是再次结婚了,她对唐晶描述她的心理。
“
我小时候跟大人逛年宵市场,五光十色之余,忽然与大人失散,彷徨凄迷,大惊失色,但终于又被他们认领到,带着回家,当中经过什么,不再重要。迷路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场内再色彩缤纷,又怎么可以逛足一辈子呢。我不管了,只要能回到干地上,安全地过日子,我不再苛求。
”
她还是将走出婚姻当作是人生的迷途,觉得人不能孤单着自己过一辈子,她渴望和另一个人牵手继续下半生,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还没有,或者现在仍然没有跳脱的局限。从一座婚姻的围城走向另一座,可以是种选择,但不是女人唯一的选择。
说回亦舒,她的作品以传达女性独立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为主,独立与否不好界定,但她笔下的女性都有着自己的思想,都活的有声有色,完全能从她们精致的妆容和精心的搭配上看到生命力。
不论生活如何残酷,她们总能有让自己生机勃勃的理由,这就足够我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