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接上文)
留在京师之后,朱高煦并没有安省。他向朱棣请求,并得到朱棣的同意,将天策卫作为自己的护卫。
所谓天策卫(一卫有兵士5600人),属于皇帝亲军,是负责护驾左右、护卫宫禁的皇帝侍卫。
得到天策卫护卫之后,朱高煦还说:
“唐太宗曾封天策上将,我得天策卫护卫,这难道是偶然的事情吗?”
朱高煦自比李世民,自比天策将军。
顺便看看天策将军及相关:
天策上将是天策府官制的一种,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天策府则是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
天策上将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中的官员,即所谓“许自置官属”。
据《旧唐书》本纪第一《高祖》记载: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12年】“冬十月己丑,加秦王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终唐一朝,天策上将只有李世民一人。
后世也只是宋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共六人得此封职。
得到天策卫护卫之后,朱高煦犹嫌不足,他又向朱棣请求,给自己增加两护卫。
朱高煦还说:
“我的英武,难道不像秦王(联系上文,此秦王盖指李世民。另朱元璋次子朱樉[shǎng],即朱高煦之二伯父,亦封秦王,有“严毅英武”之称。)吗?”
朱棣巡狩北平,其时,朱高煦在京师。因皇帝远出,朱高煦便无所忌惮,更加无法无天。他偷偷蓄养壮士,恣肆外出,偷盗抢劫兵马。犯行过程中,被兵马指挥徐野驴抓获。朱高煦为之大怒,他亲手用铁爪将徐指挥打死。众人知道这是皇帝的儿子,对于这样的恶行,也没有人敢说什么。
随后,朱高煦更加大胆,他还僭越,自用天子的车马冠服。
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朱棣巡狩北京。此间,听说朱棣在北京生病之后,朱高煦谋逆的行动更加明显。
朱棣听说朱高煦图谋不轨的相关情况之后,很是生气。于是,他命令安排御驾,急促南返。
回到京师之后,朱棣召来朱高煦,命人褫夺他的衣冠,将他囚系于西禁门,并开列其所犯罪恶数十事,准备将他诛杀。
据说,太子朱高炽仁孝友爱,是他顿首大地,涕泣交流,竭力救护,用了很长时间、花了很大心思,才求得朱棣不杀朱高煦之命。
最后,处理的结果是,削去朱高煦的两护卫,诛杀其左右的狎昵之徒。
历史和现实常常就是这样:
似乎遭殃的往往都是身边的人,主犯大都可以保全其首领。
随即,朱高煦被徙封至安乐州(今山东惠民),朝廷下令,催促其即日前往封地。
据说,为此,朱棣还对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说:
“安乐州距离北京很近,如果听闻朱高煦滋生变乱,那么,派兵前去,早上出发,晚间就可以把他捉拿回来。”
朱高煦到了乐安州之后,心怀不满、怨恨更深。此时,他谋划违逆作乱的动作更加急迫。
朱高煦到乐安州之后,太子朱高炽还多次寄送书信给他,劝诫其改正,他根本就听不进去,并无半点悔改之意、并无一点悔改之行。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农历七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
当时,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圻在北京(时已迁都)。凡是朝廷的动向,朱瞻圻都偷偷派人飞驰快报给朱高煦。据说,当日,朱瞻圻一昼夜要先后派出六、七批次的人马,向父亲密报京城的事项。同时,朱高煦一边,每天也要先后派遣数十批次的人马,悄悄进入京师,打探朝廷事务。朱高煦就是希望京城有变故,这样,他便可以伺机遂行不轨图谋。
太子朱高炽虽然仁孝友爱,但是,他不是傻子。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见过那么多的世面,经过那么多的人事,他当然心里有底,退一万步来说,他当然心里有保护自己的底。
朱棣北征,京师这一片地,还是紧紧握在太子手中的。
从朱元璋到朱棣,明朝的那一套特务机构,肯定不是吃素的。
所以,朱高煦的行为,大约都在朱高炽的掌握之中。虽然心里清楚朱高煦的种种作为,但是,朱高炽对待朱高煦还是更加优厚。
朱高炽还下诏,将朱高煦召至身边,把他的俸禄加倍,另外附加赏赐的东西,数以万计。
那么,朱高煦的年俸有多少呢?
据《明史》卷八十二·志第五十八《食货六》记载: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定诸王公主岁供之数: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纻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皆岁支。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缎匹,岁给匠料,付王府自造。”
先前,因为朱高煦杀死了朱瞻圻的母亲,所以,朱瞻圻对父亲很是怨恨。因为怨恨,所以,朱瞻圻多次向朝廷揭发朱高煦的过错与恶行。
为此,朱棣还曾教训儿子朱高煦、孙子朱瞻圻二人:
“你们父子两个,如何忍心如此呢?”
在朱高炽加俸厚赐之后,据说,朱高煦又将儿子朱瞻圻在朱高炽登位前后於京师打探的情报以及朝中事务的作为,全都汇报给了朝廷。
(这大不合情理!)
朱高煦还说:
“根据朱瞻圻的情报,说是廷议有云,旦夕之间,朝廷就会发兵,攻取乐安州。”
朱高炽召来朱瞻圻,教训他说:
“你处在你们父子和我们兄弟之间,竟然谗毁构陷到如此的程度,我念你为无知小儿,实在不值得杀死!”
于是,朱高炽下令,将朱瞻圻发派去凤阳(今属安徽滁州)守陵赎罪。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