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二四一】读书作文,安能累人(志立则天下无余事)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曰:「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窃闻穷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肖为声利牵缠,甘心为此,徙自苦耳。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
先生曰:「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为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叹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担搁了几多英雄汉!」
刘宗周云:”又举‘天理,二字 如此方是真读书,亦便是真格物处。朱先生以读书为格物穷理之要,与先生语不无差别。”(《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卷三,页二十二上。又见《明儒学案》卷十,页十九下。)
[译文]
有人问:“读书就是为了修养我的本心,因此是必不可缺的。但是读的时候,未免有种为了科举考试的意思生出来,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呢?”
先生说:“只要良知是真切的,即便是为了科举考试,也不会成为心的牵绊,就是有一点牵绊,也比较容易发现并克除掉。例如读书时,良知发现死背的想法是不对的,就克去它;良知发现求速的想法是不对的,就克去它;良知发现有自夸好胜的想法是不对的,就克去它。如此一来,总是把自己的所学所得与圣贤印证,就是一个纯乎天理的心。所以无论怎样去读书,也都只不过在调习自己的心罢了,怎会有拖累呢?”
又问先生:“虽蒙老师开导,怎奈自己天资平庸,实在摆脱不掉科举功名的牵绊。我曾听说,人的穷困和通达都是由命运安排,天资聪颖的人,对科举等事情大概会不屑一顾。我为声名利禄所牵绊,甘心为了它而读书,只能独自苦恼。想摒除这个念头,又受制于双亲,不敢撂下,到底该怎么办?”
先生说:“把这类事情归怨于双亲的人真是太多了,说到底,还是他自己没有志向。志向立得正确,千事万事之于良知只是一事。读书作文,怎么会成为人的负担呢?只是人们为自己的得失所拖累罢了!”先生因而感叹说:“良知的学问不明,不知因此耽误了多少英雄好汉!”
释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作文,安能累人,志立得时,劳而不累。
古代学子为科举功名而读书,今日学生为高考找得好工作而读书,几百年过去了,情况并没有改变,而且越演越烈。其实,为科举而读书也好,为高考而求学也好,本无可厚非,但把学习如何“做人” 和读书学习割裂开来,唯分数是瞻,重成绩,轻德育,这就错了!先生在写给家人的信中,也一再强调教育孩子读书,但“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悌而已”。“教之以孝悌”即是“读书学圣贤”,因为孝悌为行仁之本。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读书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调伏、调摄此心,是不可缺的。在这里阳明先生强调的是心里要有良知的宗旨,面对科举,不为心累,而要去做凛然一觉的功夫。把这些习性,这些浮华不实的东西去掉,好像在准备科举考试,其实还在跟圣贤心心相印。这个时候,“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你要把“志”立得,确确实实真是立出那个志的能量来了,这个志能统帅你的气,志者神之帅、气之帅,能把你的各种能量和潜质都能统一到一块了,志立得的时候,“良知千事万事只是一事”。读书作文是很正常的,怎么会把你拖累了?
批注:
①科目。考试制度之秀才、明经、进士等
②总。张本作“纵”
③良知。施本、湘本无此二字
④参见《寄闻人邦英邦正》:“家贫亲老,岂可不求禄仕?求禄仕而不工举业,却是不尽人事而徒责天命,无是理矣。但能是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若是原无求为圣贤之志,虽不举业,日谈道德,亦只成就得务外好高之病而已。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若尚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每念贤弟资质之美,未尝不切拳拳。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昆玉勉之。”(《全书》卷四)
⑤担。诸本作“耽”
⑥此条之后,闾东本多二条如下:
(1) 先生曰:“良知犹主人翁,私欲犹豪奴悍婢。主人翁沉疴在床,奴婢便敢擅作威福,家不可以言齐矣。若主人翁服药治病,渐渐痊可,略知检束,奴婢亦自渐听指挥。及沉疴脱体,起来摆布,谁敢有不受约束者哉!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
(2)先生曰:“合着本体的是工夫;做得工夫的,方识本体。”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