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以来,我国华北、黄淮等地遭遇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多地出现了重度霾,尤其是京津冀以及河北南部等地,然后迅速扩展到北方17个省市。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关闭当地燃煤设施,甚至采用车辆限行的手段,以“缓解”雾霾。
对于这些自认为“有效”的措施,我只能轻蔑的嘲笑:哼!愚蠢的人类。
首先,雾霾的成因与季节有关,只有在冬季才会形成雾霾,春、夏、秋是没有雾霾的,顶多会有雾。雾的成因是因为当地降雨后,地面湿度过大,晚间气温较低,水分子不能顺利蒸发到高空中,在清晨时形成雾。当太阳升起后,会随着气温的上升,水分子顺利蒸发,雾会逐渐淡化直至人眼观察不到。如果空中云层过厚,就会阻挡住阳光对当地气温的回升,雾便不容易消散,有可能一整天都是雾蒙蒙的。
冬天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呼吸,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带有水分子的,这些水分子在环境温度高的时候是看不到的。而在低温环境时,水分子便会彼此凝结成肉眼可见的较大的水分子团。雾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气温低,水分子凝结成肉眼可见状态。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水分子重新变成肉眼不可见状态。
霾则是在雾形成时相伴产生的现象,就是在雾中多了可吸入颗粒物,也就是现在常说的PM2.5。因为霾只发生在冬季,气温一般在10到1度之间。此时,地面湿度过大,气温过低,水蒸气悬浮在近地表面的空间,加上可吸入颗粒物对阳光的阻挡,天空中云层厚重,阳光很难对地面温度回升,会增加太阳对地面温度回升的时长。所以一旦形成霾,短期内是不容易像单纯的雾一般那么容易消散的。
为什么霾只在冬季才伴随雾出现呢?有人会说这是因为现代人不注重环保,大量燃烧煤碳,以及汽车尾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形成了大量可吸入颗粒物。
那么,早在千年以前就发生过雾霾,那时的人们对煤碳并没有今天这样大量的使用,也没有汽车排放尾气,这你怎么解释?
即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家家户户都在用煤碳,工业用煤碳量更是巨大,雾霾也没有发展成今天这样严重的状态。
要搞明白霾的成因,就要先知道可吸入颗粒物是怎么回事。最常见的可吸入颗粒物就是灰尘,灰尘有小到人眼睛不可见的程度。例如:在北方地区一间看着没有灰尘的房间,从窗户照射进来的阳光的空间区域去看看,就可以看到许多飘浮着的细小灰尘。这些细小的灰尘无处不在,只有通过特别的视角才能观察到。所以,看似打扫得很干净的房间,即便没人住,隔一段时间也会在桌面上留下一层灰尘。这些细小的灰尘飘浮在空中,随气流到处游荡。当没有气流干扰时,它们就会乖乖的回到地面上来。这些细小的灰尘可以在水分子的帮助下,粘结成较大的颗粒物,直至肉眼可见,为霾的成因创造了条件。
当雾形成时,可吸入颗粒物也在开始组团。如果雾能长时间保持,那么,霾就有大量形成的条件。而如果雾只能保持很短时间,霾可能还来不及形成,或刚成形,便又因为水分子的蒸发而解体。所以只有在冬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雾的浓度足够大到霾的形成时,才会有雾霾同时发生的情况。
那么,空气中的灰尘来自哪里?很大部分来自泥土,特别是黄土地区域。北方降雨量往往偏少,一年四季风沙很大。黄土地在缺少水分时很容易分解成可吸入颗粒物的灰尘,随气流飘荡各地。每当降雨时,空中的灰尘便随雨水重新回到地面上。而当冬季时,气候干燥寒冷,降雨量微小,北方地区又进入冬歇时节,农作物初期生长不能充分覆盖地面,有些地区甚至没有冬种,地表裸露,这都导致灰尘的大量产生。这些灰尘就飘荡悬浮在空气中,越聚越多,因为缺少降雨,它们不能回归地面,只能像无主的游魂一样游荡四方。
终于,盼到下雨了。一部分灰尘回到了地面,空中仍滞留着大量灰尘,这些灰尘依然在游荡。因为伴随着降雨,气温并没有到达零下结冰的状态,于是,雾产生了。大量的水分子将灰尘粘结在一起。
“唉哟,大兄弟好久不见了,咱得好好唠唠。”
“是呀,大妹子,你这段时间都搁哪发财呢?”
“我跟你说……”
正所谓“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这些灰尘子们兴奋地一边唠一边慢悠悠的向地面降落。
好家伙,情深深雾蒙蒙,四野之下遍布热恋中的“小情侣”。雾霾大军正式开始上岗战斗在第一线,它们无处不在,走街串巷,遮天蔽日,热闹非凡。
闹腾吧,少年!
闹腾吧,姑娘!
闹腾吧,管你是谁!
人们纷纷减少外出活动,带起口罩,学校停课了,煤炉被灭了,烧烤摊被整顿了,汽车被限行了,只为让霾赶紧离开。
反观南方,这里天气晴朗,空气清新,短袖在身,凉拖随性。人们在街头漫步,大妈们,广场舞跳起来。大排档,生意红火,歌舞升平。嘻嘻,霾是啥?没见过。
别得意!过了年就有你们好受的了。
随着雾霾的加重,整个华北陷入不见天日的“仙境”,各种措施到位,雾霾却仍然没有减弱的景象。
终于,有天气专家出来说:北方有一股冷空气将在两天后到达,雾霾终于要走了。
今夜无眠,今夜有雨,今夜雾霾要散去。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留下来陪你每一个春夏秋冬。
其实我没走,其实我已留,留下来陪你每一个春夏秋冬。
淅淅沥沥的冬雨下了一夜,清晨雾霾已散尽,路上结起了冰,-2℃。
随着气温下降到零度以下,水分子开始纷纷结冰,空气再也承受不起对它的爱,撒手不管了。水分子伴随着可吸入颗粒物凝结成小的冰团,在堕落中化为雨滴回归到地面,一颗灰尘的奇妙之旅宣告结束。
雾霾已消散,雨后的天很蓝,只是更冷了些。但凡严重的雾霾过程结束,就是可吸入颗粒物降至最低点之时,可以说雾霾就是可吸入颗粒物的一个还原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灰尘重归故里的过程,尘归尘,土归土,来自哪里还回复哪里。随风飘散到江南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它们永远成不了气候。
好了,到此,我们已经明白了雾霾的形成过程,那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影响雾霾的成因。
首先,冬季前期要干旱少雨,便于灰尘的形成。
第二,降水导致湿度过大。
第三,气温要低,在10至1度之间,就是不能结冰的温度下,利于水分子的凝聚。
第四,短期内(1至2天)没有冷空气活动。
这四条中每个条件都对雾霾形成的严重性产生影响,如果灰尘产生量少,雾霾就不太严重。冷空气活动频繁就会缩短雾霾的时间。
所以,雾霾的形成是天气原因,雾霾的程度受天气的影响,并不受人为的影响。你们那些各种措施,不过是隔靴搔痒而已,远不如一场冷空气来的有效。煤炉请烧得旺些,汽车请跑得欢些,不要为雾霾背锅。
所以,别自作聪明了,愚蠢的人类。
顺便说一下,南方的“梅雨”季节,所形成的“回南天”。
在春节过后,南方会因为频繁的降雨导致湿度过大,形成阴冷的“回南天”,地板似泉涌,墙壁如瀑布。家具用品纷纷发霉长毛,我用的竹筷子发霉了,没法,只能换了双铁木筷子。说实话,还是这硬木家具耐用,不受南方温湿气候的影响。
说来,这“梅雨”季节跟北方的雾霾还是挺像的,只是南方少了那些可吸入颗粒物,因为南方平时是真的看不到灰尘的。不管是马路上,还是田间地头,南方的红色粘土跟北方的黄土性质不一样,它不容易风化成可吸入颗粒物,而且南方时不时的下点雨,灰尘哪能兴风作浪,即便从北方偶尔溜过来那么一小伙灰尘,一场小雨,搞定。
但“回南天”依然让人讨厌,堪比北方的雾霾,而且持续时间有时比雾霾时间还长。只能盼着赶紧来场风把这讨厌的家伙吹走。
所以,不管是雾霾,还是“回南天”,我们做再多的措施都没用。因为我们
只需
“等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