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1 华杉
人都计较得失,得失并不因为你计较它而能得到它,反而肯定会让你失去自己,最后不仅想得的没得到,把自己也丢了。人要得,首先要自得,不要迷失自己,然后才是身外的穷通得失。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宋勾践,人名,身世不详,大概是当时的游士。游,是游说诸侯。嚣嚣,是自得其乐,无求于人的样子。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诸侯吗?我告诉你游说之道。游说的人,都希望能兜售他的主张,被人接受,就喜不自胜;不被人接受,就愤懑委屈;这不是得道之人。真正懂得游说之道的人,别人接受我的主张,我心里自然嚣嚣然自得其乐;别人不接受我的主张,心里一样嚣嚣然自得其乐。为什么呢?因为我乐的是我的道,自足于己,而置得失于两忘,无求于人,而任穷通于所遇。这样才是游说之道。”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宋勾践问:“要怎样才能自得其乐呢?”
孟子回答说:“首先是尊德乐义。尊的是德,不是爵,得不得到那官位,就不重要了。因为德,是所得之善,在自己身上,自尊自重。守的是义,义是所守之正,是进退取与的原则标准,守得正,不为外物所诱,得不得,有什么要紧呢?至少没有所守的东西要紧。德义之理,本是至乐,所谓‘朝闻道,夕可死矣’,那么大的快乐,真趣在我,怎么能不嚣嚣然自得其乐呢?”
人都计较得失,得失并不因为计较它而能得到它,反而肯定会让你失去自己,最后不仅想得的没得到,把自己也丢了。人要得,首先要自得,不要迷失自己,然后才是身外的穷通得失。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人都是自己修养不够,充养未盛,所以自己立不住,站不稳,就被得失遭遇所牵引。如果能尊德乐义——尊德乐义的本质,是真有德,真有义。真有德,真有义,才能懂得德义的珍贵,重如泰山,乐在其中,把它看得比得失穷通更重要——这一点没体会到,就是自身本来就德义不足,就是修养不够,充养未盛,所以自己立不住,站不稳,就被得失遭遇所牵引。
所以贤士穷不失义,当他穷困的时候,安贫守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立得住,站得稳,不会失去自己。达不离道呢,当他发达的时候,行道于天下,上不负君,下不负民,人民期待他兴道致治,他则不会让人民失望。
古人得志,则积极进取,行道于天下,恩泽加之于人民;不得志,则退而修身,德自我尊,义自我乐,百世可师之。这就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和孔子,都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而他们的独善其身之道,传诸后世,不仅兼善天下,而且兼善百世,这样的德,这样的义,而且在自己尊德守义的时候,已经知道能传诸后世,“虽百世可知也”,怎能不自得其乐呢?这是世间至乐啊!